【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10月19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经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课题报告,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金鹏辉对课题进行点评和解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进展,
六条路径提升全球竞争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推进,已在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法规制度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上海已建成覆盖外汇、货币、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在内的全业态金融市场体系,是全球金融业态最丰富的中心之一。”胡晓炼提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和交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第五,债券托管规模全球第二,黄金交易所为全球最大场内现货市场。此外,上海持牌金融机构达1782家,外资机构占比达31%,金融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
尽管成就显著,胡晓炼也指出上海在国际竞争力、市场国际化、金融结构平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A股市场外资持有市值占比不到3%,债券市场外资托管余额占比也低于3%,外汇市场境外交易量占比不足20%。”她表示,市场国际化程度不足制约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债券市场呈现“倒金字塔”结构,近90%债券评级为AAA级,而国际主流市场多为“橄榄型”结构。这说明我国债券市场定价尚未充分反映风险差异,未能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对此,胡晓炼提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阶段的长远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以人民币为主导,肩比纽约和伦敦的全球顶级金融中心,成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胡晓炼提出六条关键路径:一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二是推进制度型开放;三是“五个中心”协同推进;四是构建离岸金融体系;五是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六是加强全球金融合作。
专家解读报告四大亮点,
建议成果纳入“十五五”规划
屠光绍在点评中提到,该报告有四个显著的亮点。第一,从报告整体内容和战略高度层面看,该报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报告不仅从国内发展阶段出发,还着眼于全球金融格局深刻变革,有利于推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中心体系中发挥更多作用。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该报告具有较强、较高的科学性。报告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有机结合,提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发展路径。
第三,从报告的体系结构上看,该报告具有较为完整全面的系统性。从历史进程、现实成就与不足,到目标定位与实施路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四,从报告作用和影响上看,该报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以及重要的参考价值。
屠光绍建议,希望正在制定中的国家“十五五”规划能充分吸收该报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希望金融管理部门相关方面更加重视这个报告,使其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下一步目标中发挥应有价值。
金鹏辉则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上海市相关部门正着力从三个方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些工作与课题成果基本一致,也是课题成果近期的运用。
一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强大的货币,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鹏辉表示,接下来将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和汇率成本,不断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度和收付效率,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两项任务相互融合协调推进。
二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制度性开放。金鹏辉表示,他们积极推进境外机构一站式开户平台建设,境外投资者只要提交一次申请、一套材料就可以完成外汇交易中心、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三家金融基础设施的账户开立,业务办理的时间大幅缩短这种便捷性、高效性得到市场机构的一致认同。
三是大力推动八项创新政策落地见效。金鹏辉提到,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金融开放措施,目前已经取得了明确进展。
责编:陶纪燕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