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业主涂先生苦笑着翻看手机里的成交记录,2022年斥资800万购置的房产,如今挂牌400万,依然无人问津,中介的催降电话,也成了常态:"再降10万吧"。这种戏剧性的价格倒挂,并非个例,而是眼下国内二手商品住宅市场的缩影。根据权威数据,全国二手住宅挂牌量已突破了730万套,若按当前的去化速度计算,消化周期将长达5年。
北京、上海、深圳3大一线城市,正经历挂牌量激增的巨大冲击。2025年8月,北京新增房源1.8万套,同比激增33%;深圳6000套的挂牌量,较去年同期暴涨94%;上海1.55万套的新增房源,同比增长了51%。更极端的案例出现在南京——取消限售政策当日,二手房挂牌量从720套飙升至3114套,单日增幅高达332%。
广州珠江新城的案例极具象征意义。作为城市核心区的豪宅楼盘,某业主群流传的成交截图显示,同户型房源去年的挂牌价是500万,前几天骤降至331万成交。官方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该片区2025年二季度每平方米的成交均价为10.67万,较2023年峰值缩水了33.6%。天河公园板块更出现典型"腰斩"案例——一套70平方米的房产,以380万的价格成交,较2022年370多万元的买入价,亏损了近300万。
上海业主周女士,收藏着十几段中介压价的录音,揭示了交易背后的权力博弈。中介标准化的话术套路包括:先贬损房屋的缺陷,再虚构低价竞争的房源,最后以"错过再无机会"的话术制造焦虑。这种系统性压价策略,实际反映了买方市场下中介机构的生存法则。深圳某大型房屋中介公司的内部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经纪人平均带看32次才能促成1单成交,而2021年,带看7次就能成交1单。
当前的二手商品住宅市场,已陷入典型的"降价螺旋":越是降价,购房者越不愿意出手;而观望情绪越浓,又迫使更多业主降价。北京链家的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二手房源平均调价次数达4.2次,最终成交价普遍低于首次挂牌价23%-28%。这种恶性循环,造成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上海内环的某小区,半年内挂牌价下调了5次,而中介的带看量反而下降了40%。
对比历次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本轮调整呈现3个特征:1、核心城市领跌,而以前存在"一线抗跌"的规律;2、改善型房源的跌幅,大于刚需盘,如北京朝阳区2000万以上的豪宅,成交周期已经延长到18个月;3、租金回报率持续走低,深圳部分区域租售比跌破1:80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采取"梯度应对"策略:对于着急卖房的业主,接受当前市场定价的逻辑,参照同小区最近三个月的成交价,下浮5%-8%挂牌;对于持币的买家,可重点关注挂牌超过120天、调价3次以上的"疲劳房源";而政策层面,需要继续建立二手房交易指导价2.0体系(非市场行为),通过价格锚定机制,阻断非理性下跌。
但所有人都需要有着清醒的认识:房地产,作为普惠性投资工具的时代,已宣告结束,商品房的未来,将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