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王健林的日子真是一点也不好过,为了填补债务缺口东奔西走,但漏洞却没有补上多少,现金流也是少的可怜。
就在万达跌跌撞撞的向前走的时候,万科又给了背后一刀,曾经的盟友直接把万达告上法庭,只能说市场就是如此残酷。
万科为什么要状告万达?王健林这次还能翻身吗?
豪赌葬送帝国
江湖上已经很久没有王健林的传说了,但最近他再次站上风口浪尖,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的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曾经的地产双雄要反目了,曾几何时“南万科,北万达”的名声是那么响亮,如今却要在法庭上兵戎相见了。
没错,就是万科旗下的海南万骏公司一纸诉状将万达集团连同王健林本人告到了上海市人民法院,案由是“合同纠纷”,开庭的日子就定在11月3日,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当年那个意气风发随口就是“先赚它一个亿”小目标的王健林。
短短一年,他的家族财富蒸发超过800亿,排名从第9位直线下滑,如今更是官司缠身,而造成这一切的完全就是因为“对赌协议”,曾经的这份协议是金融加速器,但放在王健林身上却直接把万达这个万亿帝国推向了深渊。
万达的危机始于两次关键的豪赌,两次都赌在了上市这件事上,第一次是在2016年,当时万达商业雄心勃勃地从港股退市,目标直指估值更高的A股,为了顺利完成私有化,王健林引入了一批投资者,并签下了一份对赌协议。
协议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如果到2018还没能在A股上市,万达就得回购股份,这在当时的王健林看来还不是手拿把掐?但谁也没料到市场的风向说变就变,随着房地产收紧,万达回归A股的计划彻底搁浅,时间一到,巨额的回购压力瞬间压顶,王健林有些吃不消了。
所以王健林不得不再次坐上赌桌,2021年,他将集团最核心的资产——珠海万达商管摆上台面,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同样附带了一份新的对赌协议,这次的赌约是珠海万达商管必须在2023年底前完成上市。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然而这一次,幸运女神依旧没有眷顾他,眼看大限将至,灾难性的回购就要上演,最终万达拉来了太盟投资集团等机构,签署了一份新协议,总算解除了上市对赌的警报。
但这次的代价是惨痛的,太盟等机构联合向大连新达盟投资了约600亿元,换来了超越王健林的股权,这意味着王健林失去了对珠海万达商管这个帝国“心脏”的绝对控股权,持股比例骤降,他用控制权换来了一时的喘息。
甩卖模式停不下来
内部的财务黑洞,触发了让王健林不得不走上变卖的路,为了还债,王健林开启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卖卖卖”模式,只不过从结果来看,王健林的自救行为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是在市场当中继续挣扎罢了。
最先被摆上货架的是万达最引以为傲的万达广场,至今已经有接近百座万达广场易主,今年5月更是上演了一次性将48座万达广场打包出售的惊人交易,接盘方不乏太盟、腾讯、京东这样的巨头。
卖完这些,王健林手中可供出售的自持万达广场也只剩下约200座了,曾经遍布全国的商业版图正在一块块地被蚕食,紧接着是文化和金融版图的瓦解,王健林忍痛割爱,多次转让万达电影的股权,最终失去了对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中国儒意”成了新的主人。
不仅如此,就连快钱金融的股权也在今年被转让给了中国儒意,万达酒店管理公司的股权也卖给了同程旅行,这还没算上早年间就已经清理掉的美国传奇影业、英国圣汐游艇等海外资产,王健林几乎是在清空自己的“购物车”,只为换取宝贵的现金流。
然而这场大甩卖的真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交易都是以资抵债的形式完成的,并没有为集团带来多少新增的现金,财务数据一点都不好看,短期债务的压力巨大,账面上的资金根本就不足以填补空缺,巨大的资金缺口,远不是靠甩卖几处资产就能填平的。
信誉破产比钱更疼
财务和资产层面的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在于商业信誉和个人声望的崩塌,这种无形的损失远比金钱更致命,与万科的纠纷就是商业信誉破产最典型的案例,时间拉回到2019年,万达与万科还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长春国际影都”项目。
那时候的他们一个负责文旅,一个负责住宅,当时,万科的子公司甚至通过增资获得了项目公司股权,为此支付了50亿元的合作款,仅仅两年后,万科就决定退出,如今双方因为十几亿元的款项(包含10亿本金及利息)对簿公堂。
万达认为自己已经返还了52.4亿元,还支付了2.4亿的收益,并让万科享受了土地成本优惠,因此拒绝支付,但万科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已经申请冻结了万达商管的股权,冻结期长达三年,昔日盟友,如今反目成仇。
这种信任危机也直接影响了王健林的转型大计,文旅一直是他的梦想,即便在2017年因债务压力将13个文旅项目卖给融创后,他依然没有放弃,今年他重拾文旅梦,频频外出考察,今年8月就去了新疆。
他希望通过输出品牌和运营管理的“轻资产”模式东山再起,但现实是市场已经不再轻易相信他了,多个已经签约的项目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从首富到多次被下达高消费限制令,虽然最近一次已被解除,但“限高”这个标签本身,就是对他个人声望的巨大打击。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