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成都某家长群的一句提问,瞬间点亮了沉寂已久的聊天界面。没有附言,没有解释,可每一个看到这句话的父母,心都猛地一沉——他们知道,“那趟车”,指的是刚刚传出风声的“小-初-高12年贯通培养”。
几天后,消息坐实: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宣布,自2025年起探索“贯通式”改革试点,部分学生将无需参加中考,直接升入高中。舆论如沸水浇油,有人欢呼“终于不用卷中考了!”,有人冷笑“这不就是给少数人开的后门?”而更多人,像那位深夜发问的母亲一样,心中只有一个问题:**这扇门,真的会向我家孩子敞开吗?**
听起来像是教育的“终极福利”——小学入学那一刻,就锁定高中学位,绕开中考的千军万马,告别“一考定终身”的惊险。可当“免考”成为现实,我们不得不追问:**谁有资格获得这张通行证?是凭天赋,还是凭户口?是看成绩,还是看房价?**
一场以“减负”为名的改革,正悄然揭开教育公平最敏感的神经。当“贯通”成为可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不是孩子的学业,而是我们社会对公平的坚守。
在成都,教育集团化办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以“七中系”“树德系”“嘉祥系”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领办、托管、共建等方式,形成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庞大教育网络。这些学校往往拥有更强的师资、更丰富的课程、更高的升学率,自然成为家长心中的“梦中情校”。
如今,“12年贯通”试点一旦落地,极可能优先在这些教育集团内部推行。设想一下:某名校附属小学的学生,通过内部测评或综合素质评价,直升其对口初中,再经过程性考核,最终无需参加中考便进入本校高中部——一条从6岁到18岁的“教育闭环”就此形成。
这听起来像是一条“绿色通道”,但细究之下,却暗藏隐忧。**当“贯通”变成“内循环”,教育的流动通道便可能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退化为少数人专享的“单行道”**。
北京早已上演过类似剧情。早在2014年,北京部分优质校便试点“九年一贯制”,允许小学部学生直升初中。初衷是缓解“小升初”压力,结果却催生了“学区房”价格暴涨。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人大附小等学校周边,房价一度飙升30%以上。家长不惜倾家荡产,只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抢到那张通往“直升”的入场券。
成都会否重蹈覆辙?值得警惕。一旦“贯通班”成为名校标配,而准入标准模糊不清,那么“拼成绩”可能悄然滑向“拼背景”“拼资源”。那些无法进入优质起点校的家庭,即便孩子天赋出众,也可能因“起点不公”被拒之门外。
这场改革,表面上是学制调整,实则是对教育公平的三重拷问。
第一重:起点之问——你家孩子读的是哪所小学?
目前尚无官方细则说明“贯通试点”的招生范围。但如果参照现有“集团化办学”模式,极可能优先面向集团内部或对口小学开放。这意味着,**能否进入“直通车”,早在孩子六岁时就已注定**。
李女士的女儿在成都某普通公办小学就读,成绩优异,但从未参加过高端竞赛或国际夏令营。当她听说某私立名校已开始为“贯通班”选拔“苗子”,考核内容包括编程、机器人、双语演讲时,她苦笑:“我们连周末的兴趣班都报不起,更别说请私教了。这哪是选学生,分明是选家庭。”
这并非个例。在成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本就不均。主城区名校密集,而近郊及农村地区则相对薄弱。若“贯通”试点仅集中在少数城区名校,那么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将进一步被制度化。
第二重:过程之问——谁来决定“你够不够格”?
贯通培养强调“过程性评价”,而非“一考定终身”。这本是进步,但若评价标准不透明、不统一,便极易滋生主观性与寻租空间。
比如,某校“综合素质评价”包含“领导力”“创新潜质”“社会实践”等维度。这些看似全面的指标,实则高度依赖家庭投入。能组织社区活动的孩子,往往来自父母有闲有资源的家庭;能参与国际科创比赛的学生,背后常有昂贵的培训支持。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评价权过度集中于学校内部,缺乏第三方监督,便可能出现“推荐制”“关系户”等灰色操作。**当“素质”成为门槛,公平的尺度便可能悄然偏移**。
第三重:结果之问——进了“贯通班”,就一劳永逸了吗?
许多人误以为,“贯通”等于“直升”,实则不然。真正的挑战在于:一旦进入这条轨道,是否还有退出与流动的可能?
设想一个场景:某学生因兴趣转向艺术,但“贯通班”课程高度应试化,缺乏个性化支持。他想转出,却被告知“名额已满”“影响整体进度”。久而久之,贯通班成了“围城”——外面的人挤破头想进,里面的人想出却出不去。
更危险的是“双轨制”风险。当一部分学生享有“免中考”特权,另一部分仍需在中考独木桥上搏杀,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将被削弱。**当一部分人绕开公共选拔机制,社会对“公平竞争”的共识便可能崩解**。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教育改革若忽视公平机制,都可能事与愿违。
上海曾推行“初中免试直升”政策,初衷是减轻升学压力。但实施过程中,部分优质初中通过“隐性考试”“密考”等方式筛选生源,反而加剧了“小升初”焦虑。家长为让孩子进入“直升校”,不得不提前两年准备“暗考”,内卷进一步前移。
成都若不加以防范,同样可能陷入“减负增负”的怪圈。原本为缓解中考压力的“贯通班”,可能演变为从一年级就开始的“长期选拔赛”。孩子们不再为兴趣而学,而是为“贯通资格”而战。钢琴八级、编程证书、英语竞赛……这些本应是素质教育的成果,却可能沦为争夺入场券的“军备竞赛”。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本应受益于改革的普通家庭,反而可能成为最大输家。他们既无力支付高昂的课外投入,又难以获取内部信息,最终被排除在“直通车”之外,只能继续在传统升学路径上负重前行。
我们不反对改革,更不反对创新。真正的教育现代化,不应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升级”,而应是全体孩子的“机会扩容”。要让“12年贯通”行稳致远,必须从制度设计上筑牢公平底线。
1、招生必须透明化
试点学校名单、准入标准、选拔流程、录取结果,应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防止“关系推荐”。
2、机会必须多元化
应设定一定比例的“开放名额”,面向非集团校、普通家庭、随迁子女、农村学生。可通过摇号、综合测评、跨区联考等方式,确保起点公平。
3、机制必须动态化
建立“可进可出”的流动机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与能力调整路径。避免“一选定终身”,防止“标签化”带来的心理压力。
4、资源必须均衡化
不能只做“顶端贯通”,更要推动“底部抬高”。加大对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校际差距,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傍晚,张女士的儿子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趴在窗边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名校校区。他问妈妈:“我们学校以后也能直升高中吗?”
张女士沉默片刻,轻声说:“妈妈不知道。但不管有没有‘直通车’,只要你努力,未来总有属于你的路。”
这是一位母亲的温柔安慰,也是一代家长的集体期待。
我们欢迎“12年贯通”这样的创新探索,但更应警惕:**当一扇门为少数人悄然打开时,我们更应关注,那扇通往未来的门,是否对所有孩子都敞开着**。
教育的本质,不是为天才铺设捷径,而是为每一个平凡的孩子点亮希望。真正的改革,不在于有多少人“免考”,而在于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属于自己的远方。
让“贯通”成为通途,而非特权;让政策红利普惠大众,而非少数人的盛宴。唯有如此,成都的这一声教育号角,才能真正吹响公平与希望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