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升级之际,澳大利亚突然站了出来,要帮助特朗普解决稀土问题,也成了这场博弈中的首个冤大头。
观察者网消息显示,近日,澳大利亚阿尔巴尼斯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了会晤,双方就军事和贸易合作进行了讨论。
根据报道可知,此次会晤的最大成果就是,双方签署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矿产和稀土供应协议,此举被白宫宣传为“打破中国垄断的里程碑”。
特朗普更是得意洋洋地宣称,“一年以后,美国的稀土和矿物将多到用不完,都不知道要如何处理它们”。
一旁的白宫经济顾问哈希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中国,称澳大利亚将“终结世界对华稀土依赖”。
在此基础上,特朗普似乎有了底气,更是直接喊话中国“不要继续在稀土上玩把戏”。
根据协议,美澳计划在半年内向澳洲稀土矿投入30亿美元,开发价值530亿美元的矿产,美军还将在澳建设年产量百吨的镓金属加工厂,直指雷达、芯片等军工命脉。
然而,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特朗普心心念念的稀土局就这么破了?很显然,特朗普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
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约占全球3%,但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有矿”,而是“谁能炼”。
中国稀土霸权的根基不在矿山,而在实验室。中国掌控着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
稀土提纯需应对放射性废料、酸浸液处理等难题,中国通过数十年积累的专利网络与设备供应链,构建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例如,萃取分离镧系元素的离心机技术仅中国能大规模量产。
美军报告曾指出,美国唯一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虽拥有矿山,但其深加工环节仍依赖中国技术授权。而澳大利亚过去九成稀土矿砂需运往中国加工。
此外,美澳合资企业既无法获得中国设备进口,也难以招募中国技术人员——违反商务部新规者将面临严厉制裁。
即便美澳如今砸重金自建产业链,但一座能稳定产出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的工厂,从建设到投产至少需三年,且成本高出中国30%以上,一座稀土矿从开采到产出高纯度产品需5-8年——这还没算中国已迭代至第四代的萃取分离技术专利墙。
美澳联盟或许能在短期内堆积矿产产量,但缺乏精炼能力就像“抱着金碗讨饭”。
产业链不是烧钱就能速成的,它需要技术沉淀、政策连贯性和市场生态的协同。
美澳可能要面对三重打击:技术人才短缺、环保成本飙升,以及中国一旦收紧冶炼设备出口带来的供应链断档。
事实上,美国自2010年就试图联合日本、澳大利亚打破稀土困局,但十五年过去,西方稀土自给率仍不足15%。
所以,特朗普宣称“一年后稀土多到无处存放”的豪言,根本经不起推敲。
现实是,美国军工企业目前库存的钐钴磁体仅够维持半年生产,而澳大利亚新建的镓加工厂最早也要2025年试产。
当中国手握从矿山到磁体的全链条定价权时,西方每一次“去中国化”尝试,反而可能让自身陷入更深的依赖。
毕竟,连澳洲矿业巨头都承认:“离开中国冶炼厂,我们连合格的重稀土氧化物都提纯不出来。”
所以,美澳高调达成协议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施压和谈判的手段。
这一点从特朗普的“三条件降关税”策略就能看出来——要求中国放弃稀土管控、采购大豆、解决芬太尼问题,换取降低对华关税,暴露了其战略被动。
那么,澳大利亚为什么在美国大多数盟友都不愿意介入中美博弈的时候,选择高调插手呢?
这里需要提到一点,澳大利亚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同时,作为交换,美方同意未来会帮助澳方建造战略核动力潜艇。
那么,问题来了,用得罪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代价,来换取美国一句口头承诺,是否得不偿失?
这种操作背后,是澳大利亚在安全与经济间的艰难平衡:以稀土协议换取美国核潜艇技术支持,实则是将国家安全绑上美国战车。
短期来看,美澳协议难以动摇中国稀土地位。
中国可通过释放战略储备调节市场,同时加速稀土高端应用研发,向永磁材料、航天合金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而西方若强行推动去中国化供应链,必将推高全球电子产品价格,最终反噬自身科技产业。
长期博弈中,中国真正的底牌是“技术反制”与“需求重塑”。
这场稀土博弈的本质,早已超越资源争夺,成为工业体系成熟度的终极检验。中国用三十年织就的产业网,不会因几场签约仪式瓦解。
而西方的焦虑,恰恰印证了那个真理:垄断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手即使拥有资源,也仿制不出你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