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涨、订单散、品牌弱
广州番禺珠宝在“卷”中遇冷
南都N视频记者花费120天
暗访这个传统产业
试图为它找到一条突围之路
以下是南都N视频记者王美苏的
“卧底”过程自述:
今年年初,我刷到一篇关于广州番禺大罗塘珠宝小镇的帖子,里面提到部分珠宝企业生产订单减少、人工成本上涨且无人可招,园区内店面陆续关门的现象。
一组数据也反映了番禺珠宝产业近年的变化:
2023年、2024年,番禺的珠宝产业进出口总值却连续下滑。然而在40年前,番禺一度是香港珠宝商投资办厂的“首选地”, 从承接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在全球市场中占有约30%的市场份额。
番禺珠宝缘何在近两年“遇冷”?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问题?
带着这些好奇,我走进番禺多个珠宝产业园,期望通过深度调研走访,挖掘番禺珠宝产业转型升级背后的问题并寻求对策。
一珠宝产业园内,店铺撤租后留下的空展柜
大罗塘珠宝小镇多个产业园空置率较高
深挖:
四个月多次走访十个产业园
今年3月,我第一次走进大罗塘珠宝小镇。银平路两边的十余个珠宝产业园覆盖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金饰、首饰器材、金属回收门店,让人眼花缭乱。
园区内珠宝原料、半成品被分门别类,一颗颗地摆放在玻璃柜里,不时传来打磨、切割的声音。有些工厂在店前摆放着货柜,有一些则深藏在园区内,并不对外开放。
这些珠宝园区的经营情况到底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我在四个月内多次走访了珠宝小镇内的十个产业园,用备忘录记录下每个园区的出租情况。靠近入口处的园区情况尚可,集聚了几十上百个小型工厂,但有九个园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置,四处挂着旺铺招租的标识。
大罗塘珠宝小镇临街店铺结业清仓,正在同步招租
从走访情况看,小型工厂变动较为频繁,更易受外部影响。
这是行业常态还是特殊情况?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有波动,最先感知到的便是工厂。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重中之重是找到一批在行业深耕的采访对象。好在大罗塘珠宝小镇的氛围松散且开放,不少老板都愿意坐下来和我聊一聊。
从他们的口中,我看到番禺珠宝行业十余年来的变化。“十几年前,人工成本、租金相对较低,订单价格、数量都处于高位。现在大家都比价格抢订单,人工不断地涨,哪有利润?”一位行业从业者感慨道。
行业里的人、货、厂都在改变:30年前,番禺珠宝企业多是香港老板,现在不少珠宝厂老板都来自内地,从普通的珠宝工人、车间主任、营销负责人变成老板;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订单愈加碎片化,不再有单笔几千上万件的订单,大厂从动辄上千人“瘦身”为百人规模。
暗访:
与20个厂商坐下来聊一聊
在大罗塘珠宝小镇内,我与十多个厂商聊了聊,“卷”是他们共同的体感。
但这些工厂规模多在十余人上下,没有设计团队,有的工厂接的都是转了二三手的单子,甚至不清楚货品销售的去向,议价能力弱。
要想更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还要触达行业内更有话语权的企业。于是,我给自己下了一个硬性指标:至少要跟20个不同规模的厂商坐下来聊一聊。
一周后,我来到沙湾珠宝产业园,这里的工厂多为百人上下的中厂,但由于园区规划较为成熟,工厂常年大门紧闭,对外来者很警惕。我只能伪装成珠宝品类电商创业者,以开独立站的名义进行暗访。
作为珠宝小白,一开始我还有点慌,谁承想遇到的第一个销售经理便把独立站创业的全流程,从头到尾理了一遍,为我打下了“创业基础”。不过大多数厂商听到是电商创业后,第一反应是出货周期难以配合。
番禺珠宝的优势在于精工,由于海外退货成本高,很多厂商建立起极为成熟的质检流程,几乎每个工序都要质检,出货周期一般在三到四周。这与互联网青睐的“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相悖。此外,直播电商销售渠道的高退货率也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更令人惋惜的是,业内知名厂商在展厅内摆放的珠宝制作精美、价格实惠,却一直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
从理论上看,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占据了微笑曲线的两端。但番禺珠宝厂商的客户多是海外零售品牌,不希望厂商做品牌。也有工厂曾尝试打造自有品牌,奈何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黄金玉器比珠宝的接受程度更高,缺少品牌打造、渠道扩张等方面的专业团队、资本支持,“半路出家”多是无功而返。
番禺珠宝龙头企业钻汇集团产业布局
问计:
探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曾从承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番禺珠宝产业和众多传统制造业面临同样的难题:国内人口增长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优势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原材料波动、关税壁垒等外部挑战频发。
多重压力之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我遇见的老板背景各不相同,选择也大相径庭。翻阅二十多个企业老板、十几万字的采访素材,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传统外贸转型电商直播的创业者李超。
正因如此,转型电商直播的厂商并不多。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走到田间地头找感觉”,还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
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番禺的“代工模式”如何向高附加值环节突破?
带着一系列问题,我找到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丘志力、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总裁黎志伟、番禺区珠宝厂商会会长黄建民等多位来自珠宝业界、学界的专家。
他们都认为,番禺应该利用已有优势“二次出海”,开拓新技术、新材料、新市场,推动产业链出海。这其中最重要的引入更多高端设计资源,与本土优势制造力量相融合,形成更强的共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