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9月份,中国累计进口了2.35万吨稀土矿。其中,从美国购买2.338万吨,占据我国稀土金属矿进口总量的99.33%——而且这一现象已持续多年了。
这一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从美国进口的23380500千克稀土矿,交易总金额为445848050元人民币(约4.46亿元),平均单价仅为19.07元/千克——到岸价。
若剔除运费、保险费,实际价格要在19元人民币每千克基础上再打折——比猪肉还便宜哈,这种“黄金卖成白菜价”的贸易格局,正悄然引发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深刻变革。
美国的稀土困局:资源优势与产业短板的矛盾
美国作为全球稀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连续数年稳坐全球第二大稀土开采国的交椅。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稀土储量约为190万吨(以稀土氧化物计),位居世界第七。
然而,这个资源大国却面临着“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尴尬局面——问题的核心在于,美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和强大的开采能力,却在稀土冶炼、分离环节存在明显短板。
美国的稀土企业将开采出的原矿进行初步加工,形成稀土氧化物含量通常不低于50%的精矿后,便大量“低价出口”至中国——这种贸易模式使得美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更让美国业界感到焦虑的是,在特朗普政府一次又一次挑起贸易战、科技战的背景下,中国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将稀土作为战略武器。
如今,美国企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将稀土挖出来,把矿卖给中国,却难以从中国买回加工后的稀土金属产品。这种“卖出容易买回难”的局面,让美国的国防工业和高科技产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的战略抉择:从资源出口到技术掌控的蜕变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崛起,经历了一个从“出口原材料”到“掌控全产业链”的艰难历程。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以“白菜价”大量出口稀土,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流失,还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随着对稀土战略价值认识的深化,中国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技术攻关,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中国掌握的稀土分离技术可以实现17种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分离,纯度达到99.999%以上。
这种技术优势使得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据统计,中国承担着全球约90%的稀土冶炼分离任务、其中的“重稀土”加工能力甚至高达98%。
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对稀土全产业链的管控——从开采总量控制到出口管制,从技术升级到产业整合,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中国稀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特别是在稀土永磁材料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中国已经形成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2025年1至9月的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对美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量下降24.4%,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仍保持稳定。
未来的较量:技术突破与产业链重塑的竞赛
展望未来,全球稀土领域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重塑。美国正通过《国防生产法案》等政策工具,加速推进稀土替代技术的研发;欧盟和日本也在积极开发稀土回收利用技术,试图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然而,技术突破并非易事。稀土分离提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化工、冶金、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数十年持续投入的结果,难以在短期内被超越。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在稀土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领域持续投入。
在这场关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竞争中,中国正从被动转向主动——通过加强稀土资源战略储备、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高端应用研发,中国正在全球稀土格局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而美国则面临着既要重建稀土产业链,又要保持成本竞争力,还要规避中国专利的多重挑战。但问题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曾高呼制造业回归美国,强调构建不依赖于中国的全球第二条稀土供应链。
十多年已过去了,他们几乎还在原地踏步,徘徊不前。不,从市场占比来看,他们还倒退了。呵呵,这就是现状:拼制造能力、拼规模经济,甚至是拼知识产权,西方都已远远落后我国了。
网友们,没有卖出“稀”的价格,而是在以“土”的价格出售,这句话早已不是在形容中国,而是在描写美国——以“白菜价”进口美国稀土矿,到以稀土作为战略反制武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角色转变。
体现了一个我国在关键战略资源管理上的智慧与定力,中国的实践表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以实体经济为核心,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