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国商业史上那些自带话题感的“对手戏”,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赌约,即便过了十年,依旧值得拿出来细品。
那时候的互联网浪潮正猛,行业看待商业的眼光里,都带着点“追新”的热情,谁能跟上互联网思维,谁能玩转粉丝经济,谁好像就是未来的赢家。
而这场赌约,恰好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路径摆到了台面上,也悄悄埋下了十年后口碑反转的伏笔。
十年前的天平
2013年的商业圈,多少有点“互联网万能论”的味道,那时候的创业者们,要是开会不聊两句“用户体验”“快迭代”,都不好意思跟人递名片。
雷军就是那个时代的“潮人代表”,穿件休闲T恤,发布会上一句“areyouOK”就能逗得粉丝嗷嗷叫,小米的粉丝经济玩得那叫一个溜。
他走的是轻资产路线,不用自己建庞大的工厂,靠整合供应链、贴近用户需求,就能快速打开市场。
反观董明珠,那时候的她更像个“老派实干家”,格力扎在传统制造业里几十年,建工厂、搞研发、铺线下经销商体系,走的是重资产、慢积累的路子。
她说话直来直去,管理风格也硬气,提到她,大家第一反应是“这人做事果断”,但心里也会嘀咕“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潮流”。
毕竟在互联网思维满天飞的年代,“砸钱搞研发”“稳扎稳打做生产”,听着就少了点“颠覆感”,不够“酷”。
那时候大家更看好雷军,这种倾向不难理解,行业对新鲜事物本就有天然期待,总觉得“新的就是好的”。
但回头审视会发现,当时多少忽略了商业的底层逻辑,不管模式多新,最终还是要落到“给用户提供真实价值”上。
互联网能优化效率、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却没法替代制造业的核心,过硬的技术、稳定的品质,还有能扛住风险的供给链,只是那时候浪潮太猛,行业没太多人愿意停下来细想这点。
口碑反转
十年一过,商业风向悄然转变,雷军的口碑慢慢变得复杂,网上不同声音越来越多,而董明珠,反而越来越多人说“现在懂她了”“挺佩服她的”。
不少人觉得“董明珠变柔和了”,但事实上她压根没改,还是那个暴脾气,还是坚持要自己搞研发,真正改变的是行业看待“好企业”的标准,是大众对商业价值的判断维度。
先看雷军这边,最大的争议集中在造车上,前段时间他在发布会上提出“造车第一位是设计美观,颜值即正义”,这话一出来,不少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皱了眉头。
不是说颜值不重要,而是汽车与手机、充电宝有着本质区别,它是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承载着家人、朋友的安全,“安全”本应是行业的底线准则。
对比马斯克便知,不管他个人有多少争议,提及造车核心,永远把“safety”放在最前面,这不是选择题,而是汽车行业必须坚守的基本逻辑,连这点都要让位于颜值,难免让大众心里没底。
关键是小米的品牌与雷军的个人IP绑定过深,互联网初期,创始人亲自下场与用户互动,确实能快速拉近距离,显得接地气。
但当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延伸到汽车这种关乎安全的领域时,这种深度绑定就成了双刃剑,创始人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很容易直接影响大众对品牌的信任度。
这两年从产品设计的相似性争议,到部分宣传话术的争议,大众慢慢感觉到,那个“跟用户掏心窝子的创业者”形象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浓的“营销感”。
当“真诚”变成刻意打造的标签,信任自然会慢慢打折扣。
再看董明珠,她当年被吐槽的“轴”,如今全成了加分项,以前行业觉得她“固执”,放着现成的技术不引进,非要自己砸钱搞研发,费时又费力。
可现在“技术自主”成了行业共识,“卡脖子”问题被反复提及,格力那句喊了十几年的“掌握核心科技”,突然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还有疫情最艰难的阶段,不少企业选择裁员降薪自保,董明珠却公开表示“隔离不裁员,还要给员工涨工资”,甚至推进员工住房项目。
她的“敢说敢做”也一样,以前大家觉得她“情商低”,动不动就与同行争论,容易得罪人。
可现在再看那些争议言论,要么是为专利侵权维权,要么是吐槽行业里的劣质产品,她的“直接”,从来不是为了博流量、炒话题,而是真的看不惯行业里的不规范现象。
时代逻辑
董明珠与雷军的口碑反转,本质上是时代商业逻辑的迭代,过去十年,行业崇拜“颠覆者”,觉得能靠新模式、快速度抢占市场的就是成功者,现在则更认可“创造者”,看重谁能沉下心做产品、搞技术,谁能给行业打下稳固的根基。
这两年有个明显趋势,以前靠轻资产、流量起家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向“实”转型,阿里、腾讯加大硬科技研发投入,字节跳动涉足智能制造。
梳理多年商业发展脉络会发现,商业的根本逻辑从未变过,核心就是“真诚”二字,真诚对待用户,提供靠谱的产品,真诚对待企业,扎扎实实地积累核心能力。
雷军和小米抓住了互联网浪潮,这是他们的幸运,也确实让很多人用上了高性价比的产品,但当浪潮退去,考验的就是企业的“硬底子”,没了流量加持,还能靠什么留住用户?
而董明珠和格力,用三十年时间聚焦一件事,把空调及相关产品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