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下帷幕。这场被外界高度关注的谈判,表面上没有争吵、没有翻桌,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背后都藏着博弈的锋利刀锋。贝森特在记者会上宣布,美方将暂缓启动原定于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计划。
就在几个小时后,中方代表李成钢的发言却格外克制。他没有高调宣布胜利,也没有使用“成果”这类词语,只是强调中方“坚定维护自身利益”。这场表面“和气”的谈判,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为何突然收回最强硬的关税威胁?中方是否只是“面子工程”,真正的底子又是谁握在手中?
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对外宣布,将从11月1日起对部分中国产品加征100%关税。这条消息一出,各大西方媒体纷纷将其置于头条位置。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美国这是在摆出“压迫姿态”,试图以此逼中方让步。
这一计划看似雷霆万钧,其实是一步虚招。中方并未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而是保持沉默,直到10月25日,谈判正式启动,李成钢出现在谈判桌对面,态度坚定,表情冷峻。
美国原本信心满满,贝森特甚至在谈判前对媒体放话称“有筹码能逼中方低头”。可没想到,从马来西亚会议中心走出来的他,神情紧绷、语速变慢,最终只是说了一句模糊的“关税已经不在桌上了”。
这句“off the table”虽然没有明说取消,但在外交语言中,已是“暂缓执行”的最高级别表述。换句话说,这张100%的“关税大棒”,在最后一刻被收了回去。
美方如此低调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美国财政赤字不断飙升,政府一度陷入停摆阴影,38万亿美元的债务已经让市场神经高度紧绷。如果真把这100%的关税砸下去,恐怕第一个受不了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
特朗普当天在东盟峰会场边接受采访时,也不再强硬,只是笑着说“中国希望达成协议”。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透露出一个尴尬现实——主动权,已经不在美方手里。
李成钢的发言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中方坚定维护自身利益。”这不是客套话,也不是套话,而是对整场谈判最精准的描述。
前一天,双方闭门谈判长达六小时,涉及技术出口、金融市场准入、农产品关税等多个核心领域。据美方匿名消息人士透露,会谈气氛一度紧张,美方多次试图推进自身议题,被中方坚决顶了回去。
贝森特原本认为自己手握“加税大棒”,可以换来中方在稀土出口或出口管制上的让步。可最终却发现,中方不仅没有松口,反而在发言中不点名地回击了美方的每一项要求。
过去几轮谈判中,美方通常会提到中方代表的名字,表示“沟通顺利”。这一次,贝森特全程回避提及李成钢的名字,只泛泛地称“中方代表团”。这种回避,在外交场合中并不常见。
这说明,在这场谈判中,美方并不好过。而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谈判结束后,李成钢没有接受记者提问,也没有与美方握手,而是直接离场,表情严肃,语气冷静。
有意思的是,就在谈判前几天,贝森特还在电视节目上夸口,说中方换掉了“强硬派李成钢”,是他逼出来的“胜利”。结果到了现场,李成钢不仅照常出席,还坐在了正对面,全程主导了中方谈判节奏。
这不是巧合,而是中方精准释放的信号:该谁出场,谁就出场,谁也别想左右中方阵容。从马德里谈判到吉隆坡会面,李成钢一次次顶住美方压力,成了美方最忌惮的对手。
谈判期间,美方多次试图以“放松芯片出口换取稀土出口”的方式达成交易。中方则直接亮出底牌,不仅未让步,反而当场启动对美芯片巨头的反垄断调查。
这招叫一石二鸟,一方面让美方金主华尔街感受到压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特朗普背后的资本支持群体。毕竟,高通、英伟达、谷歌这些公司,都是特朗普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
中方的反击,远不止如此。在贝森特扬言动用100%关税后,中方迅速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监管,还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要求美方全面取消自2018年以来的全部对华关税与出口管制,否则“免谈”。
这是中方第一次在谈判中明确提出“全面回到贸易战前状态”。这不仅是谈判立场升级,更是战略主动权的体现。而面对中方的底气,美方的招数已经见底。美国农业州因失去中国市场而哀鸿遍野,大豆出口暴跌;家具、电子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加税后,美国家庭每年支出增加数百美元。
美国商会甚至公开表示,对华关税每年给美国GDP造成640亿到910亿美元的损失,长期下去,将导致十年内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
美方原本以为中国会为了出口让步,没想到中国反而趁机加快了内需转型、芯片自主、市场多元化等战略布局。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工程机械出口暴涨237%,还通过越南、墨西哥“曲线绕道”进入美国市场。
稀土问题则更是美国无法回避的软肋。美方想重建本国稀土产业,环保、成本、技术全是难题,短期内根本无解。一旦中方放开出口,美国本土产业反而立马被打回原形。
特朗普在这场贸易战中的强硬姿态,表面上是“胜利者的姿态”,实际上是“面子工程”。他嘴上说“中国希望达成协议”,实际上是他自己急着找个台阶下。
中方在这场谈判中,既没有高调宣布胜利,也没有激化矛盾。选择在关键节点释放“初步共识”这样模糊但又体面的表述,给了美方一个面子,却稳稳地攥住了底子。
李成钢的表态并不多,但每一句都有分量。他没有说“推进合作”,也没有说“达成阶段性成果”,只强调了“坚定立场”和“中方利益”,这就是态度。
贝森特,即便狼狈离场,也必须向国内媒体交代。他选择在户外搭建的临时讲台上表态,阳光下西装笔挺,语气热情,却无法掩盖关税落空的事实。没有协议,没有联合声明,没有握手镜头,只有一句“effectively off the table”。这句话成了整场谈判最真实的写照。
谈判结束后,特朗普的社交媒体也变得异常安静。以往哪怕是一点“小进展”,他都要吹成“连赢”,这次却只字不提。这不是沉稳,而是无话可说。而这场谈判的背后,是中美之间长期、深层次的战略较量。中方并不急于求成,也不计较一时得失,把“独立自主”的路走得更稳、更扎实。
贸易战走到今天,主动权已经悄然易手。美国想用面子掩盖实质落败,而中国则用冷静与克制筑牢了根基。10月26日的吉隆坡,没有敲锣打鼓,也没有庆功宴,但历史的分水岭已经划下。
这场谈判,中方没有炫耀胜果,只是默默推进战略目标;美方想要“面子”,中方就给了,但“底子”早已被中国牢牢握在手里。
信息来源:
[1]围绕多项重要经贸问题,双方进行“建设性的”探讨,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基本共识 环球网
[2]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基本共识,“紧张局势有所缓和”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