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节,通州区潞城镇养老服务中心菊花飘香,66岁的周桂英和老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重阳礼包”——有直播间抢的低糖糕点,也有社区发放的艾草锤。“你们年轻人喜欢双十一,我们重阳节活动也不少。刷脸取餐,家里安装智能照护设备,体验适老化产品,报名春晚海选,节目可多了!”她指尖划过智能手环上的心率数据,展示刚到货的养老新装备。随着消费新方式的不断开展,通州36万常住老人乐享晚年的形式也越发多样。
通州区调查队专项调研显示,过去三年通州区纯老年家庭消费年均增长6.2%,高于全体居民5.1%的增速,银发消费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已从传统的“养老”转向“享老”,从“功能性消费”过渡到“体验式消费”,需求愈发多元且自主。在这个过程中,多部门各领域都在为银发经济保驾护航。
观念转型:
从“能省则省”到“为需买单”
今年初,通州区调查队聚焦银发经济,对全区70个社区的382名60岁及以上老人开展专项问卷调研。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通州区纯老年家庭消费年均增速达6.2%,从消费结构来看,医疗保健需求成为绝对主导。59.2%的受访者将医疗保健列为主要消费领域,远超食品烟酒、生活用品、居住等其他支出类别。不过,老人在消费时并不盲目,而是秉持理性务实的态度,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调研显示,80.3%的受访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最看重价格,69.2%会重点关注质量,12.3%会优先考虑品牌。
老年人到底在买什么?怎么买?近期,记者也对通州5家养老机构开展了234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老年食品类(如易消化粗粮、营养代餐等)以78.63%的占比成为老人每月消费频率最高的品类,健康保健类(如慢病管理仪器、体检套餐等)紧随其后,占比达42.31%。“消费决策自主化”成为显著特征——无论是健康消费、线上消费还是精神消费,老人主要围绕自身需求做选择,即便参考儿女建议,最终也会以自己的判断为准。而且,老年人在购买服务时,以“品质安全有保障”为选择原因的比例最高,其次才是“价格实惠”。
生活服务类(如家政清洁、上门理发等)和老年教育类(如健康知识课程、书法绘画班等)消费占比均为38.89%,休闲旅游类(如短途康养游、公园年卡等)占比39.32%,文化消费正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基层老年协会的组织下,北苑街道老年大学书画班“一位难求”,72岁的李阿姨正专注绘制《重阳登高图》:“老年协会帮我们对接了课程,每周两节课,30块钱学会画画还交了新朋友,日子充实又开心。”公园景区的非遗手作、传统糕点市集上,老人们在协会志愿者的引导下体验剪纸、挑选重阳糕。80岁的张奶奶亲手剪的菊花剪纸特别受欢迎,让她特别开心:“协会组织的活动既热闹又有意义,比在家闷着强多了。”
老年消费中,线上服务需求增长显著。此次数据显示,52.8%的低龄老人偶尔网购,25.7%经常网购。网购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接触比较少,更何况电商的各种“玩法”层出不穷,学习网购的过程中,老年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找“外援”。有四成左右的老人会找子女帮忙,尤其涉及礼品、出行等不熟悉领域的消费,会更多参考意见,或优先考虑子女喜好,听从建议。70岁的周阿姨网购日用品时虽坚持“自己选才顺手”,但也会参考儿女推荐的靠谱店铺。正是这种自主与参考结合的消费心态,为老年人消费增加安全保障。
同时,为应对线上消费风险,老年协会也联合社区民警每月举办反诈讲座,帮助老人提升“自主避坑”能力,遇到不确定的商品还能找协会志愿者查资质。
赛道拓展:
破解银发经济“成长的烦恼”
民政部门表示,尽管银发经济势头向好,但在拓展新赛道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一方面,老年人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另一方面,市场上不少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滞后,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高品质生活需要,“买不到、买不好、买不安心”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有养老专家建议,要通过研发创新、精准服务等方式优化银发经济供给,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开发专属产品,如智能健康监测设备、适老化家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康复护理服务等。
针对这些痛点,通州区多部门协同发力,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全方位破解老年消费难题。今年,通州区民政局召开老龄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通州区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方案,40个养老服务单位、22个街乡养老工作负责人,还有社区老年人代表都来了。
“我觉得现在老年产品不少,但适合我们半失能老人的不多。就说助行器吧,有的太沉,我自己挪不动;有的轮子不灵活,在运河边的石板路上总打滑。”67岁的马大爷说。还有老人提出:网购APP“字体小、按钮密,眼神不好总点错”;一些养老小家电(如养生壶)预设了多种复杂烹饪模式,但老年人常用的“保温”“煮水”等基础功能,却需要在多档选项中翻找才能启动,便利性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区民政局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研究制定《通州区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产品端,引导企业研发“轻便化、智能化”老年用品,有针对性地解决助行器适配性、APP适老化等问题。“比如针对马大爷反映的助行器问题,我们会引导企业研发轻便、防滑的款式;针对刘阿姨提到的APP操作难题,会推动平台优化适老界面,增大字体、简化步骤。这些工作目前都在推进中。”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深层破局:
多方联动共助银发经济
针对老人提出的银发经济与社区养老服务结合的建议,民政部门也在持续改善服务端供给,推动养老机构“连锁化、标准化”运营。比如马驹桥镇养老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专业照护、康复理疗和营养配餐,通过政府补贴减轻老人负担,多措并举获得老年人认可,入住率达84%。目前,全区已建成7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96家养老服务驿站、211家养老助餐点,每日助餐量约1.8万人次。
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为银发经济补充更多的专业人才,比如目前较为紧缺的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健康照护师等,以及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老年文体等领域人才,让更多专业人才力量支撑服务银发业态。
而且,通州区注册的涉老企业达1447家,涵盖医疗器械、智能养老、康复辅具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生态。发展银发经济,需协同发力,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激活产业发展新潜能。
目前,通州区正以老年协会三级体系建设破题,通过搭建“适老化产品体验圈”“社区养老服务对接点”,引导老年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消费”“参与供给”。协会定期组织适老化产品体验活动,让老人亲身感受智能助行器、便捷厨具等产品的实用性,再对接相关企业提供精准供给。同时,收集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建议,反馈给社区养老驿站和助餐点,推动服务优化升级,在供需间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在不断拓展养老新空间。比如依托与秦皇岛市养老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推广“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模式,推介优质康养项目,让京籍老人享受跨区域养老服务。
今年“敬老月”期间,通州区共开展政策宣传、关爱帮扶、健康促进等六大主题活动,其中健身操舞、创意大赛、讲故事大赛、趣味运动会等老年精神文化类活动将覆盖全区22个街乡,进一步激活银龄文化消费潜力。同时,区检察院、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开展“银龄无忧 法治护航”普法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互动咨询等方式,增强老人的法律意识与反诈能力。为持续深化“政-企-社”联动模式,通州区计划推出更多优质老龄文化活动与银发经济产品,让文化消费惠及更多老年人。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 冯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