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贸易战局发展迅速,刚结束吉隆坡的会谈,又紧接着釜山会谈释放出“关系缓和”的信号,然而两国却各自亮出了新招,一场潜藏已久的全球经济博弈瞬间公开化,摆在了大家面前。
这看似突然的一局,实则早已是大国间博弈的必然结果。你有你的施压策略,我也有我的应对办法,背后深藏的利益远远超出了“贸易摩擦”四个字的范畴。
10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突然宣布,将启动301条款对中国展开新一轮调查,理由是“核查2020年贸易协议的执行情况”。
熟悉美国政治的人都知道,301条款早已不再是用来“维护公平贸易”的工具,而是美国政府手中的一根大棒,想挥就挥。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政策反复无常,今天达成的共识,明天就可能翻脸不认,这种做法实际上把国际谈判当成了游戏。
此时特朗普政府重启调查,表面上看是出于贸易需要,实质上更是国内政治的考量。在面对重重压力时,利用中国议题来博取“对华强硬”姿态,不仅迎合了部分选民的偏好,还能转移国内矛盾焦点,这已成为美国政坛的惯常手法。
至于所谓“核查协议”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2020年的协议本身就有不少不平等的条款,而中国一直以务实态度在推进协议落实。相比之下,美国自己承诺的内容兑现率就不高,却急于寻找借口推卸责任。
美国此举的真正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301调查对中国施加极限压力,迫使中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做出更多的让步。
然而,这一套老套路早已失效。之前,中美于2025年10月14日起实施对等征收港口费用,中国对美籍船舶每净吨收取400元人民币,美国则对中国建造或运营船舶每净吨收取50美元。双方政策对等,根本不存在中国单方面加征费用的问题。
就在美国发布强硬言辞的同时,中国商务部当晚便亮出了反制措施。根据2025年第10号公告,从2026年至2027年,中国将对钨、锑、白银三种关键金属实施出口许可制,相关企业需向商务部申请许可证才能出口。
钨是制造穿甲弹、航空发动机和高端刀具的核心材料,锑是半导体焊料和阻燃材料的关键原料,而白银则是光伏组件和电子元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全球对于这些金属的需求极大,美国不少高端制造业一旦受限,生产可能会陷入停滞。
中国能够打出这张牌,依靠的正是自己的资源优势。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3%,并且拥有全球52.17%的钨矿储量。锑的产量占全球48.19%,白银的储量占全球11.8%,产量占13.08%,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反,美国的钨矿储量不到全球的3%,欧盟几乎没有可用储量。凭借如此明显的资源优势,中国的出口管制可谓精准而有力,轻松扭转局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还间接暴露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美国虽然在部分弹药中使用贫铀材料,但这主要是出于技术性能的考虑,贫铀合金弹芯的穿甲能力比钨合金高约10-15%,并非因为缺乏钨才不得已使用落后技术。
中国的出口管制,实际上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继稀土之后,中国手中的资源牌远不止这些。
这场较量看似是美国先发制人,而中国随后作出回应,然而核心问题并不在于谁先谁后,而是两种战略路径的直接碰撞。美国希望通过短期的极限压力扰乱中国的发展步伐,而中国则凭借长期资源布局和产业链优势,牢牢把握住了博弈的主动权。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两国的发展道路已经完全分道扬镳。釜山会谈后,美国在台海和南海的军事动作没有停止,始终试图通过军事威胁与贸易封锁的组合拳遏制中国;而中国则依托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扩展自己的经济合作圈。
根据2024年海关统计,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占比达到了50.3%,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比为46.6%,可见中国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已经初见成效。
再看经济实力,数据最能反映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10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美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为2.0%,而中国则稳步保持在4.5%的增长水平。
美国的通胀压力依然没有完全缓解,核心通胀率仍高于目标水平,加之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供应链瓶颈未根本解决等问题,产业空心化和高债务问题也依然严峻。
而中国则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再加上掌控关键资源的优势,在应对贸易摩擦时自然有着更强的底气。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必被这些短期博弈的噪音所左右。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反复无常,实际上反映了其内部的分歧与治理困境,而中国的应对始终稳健、理性,不主动挑事,但也决不让步妥协。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简单的声势较量,而是综合实力、战略眼光与智慧的较量。未来类似的博弈可能还会继续,但只要中国保持当前的战略节奏,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资源优势,就能够稳住自己的发展大局。
美国的301调查无论进行多少次,都无法改变其资源依赖和产业空心化的现实困境;而中国每一次精准的反制,都是在不断巩固自身的战略优势。
归根结底,这场博弈的焦点并非短期的胜负,而是长期的发展定力。从当前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路径已经走上了稳健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