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中美双方几乎同步宣布暂停部分加征关税措施,美国主动下调所谓“芬太尼关税”、暂缓对等关税及出口管制规则,中方亦相应调整反制清单。这一被外界视为“博弈中场休息”的举动,暴露了美国在通胀压力与大选临近下的战略窘迫。而更耐人寻味的是,曾紧跟美国南海政策的菲律宾,竟在几乎同一时间悄然重启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服务——从铁线礁碰撞事件的强硬对峙,到迅速转向对华旅游示好,马尼拉的“变脸”速度堪比南海季风。
美国制裁松绑:表面妥协,实为自救
拜登政府此次对华政策调整,绝非出于战略善意,而是国内经济红灯频闪下的无奈选择。2025年美国通胀率持续高位徘徊,超市货架价格刺痛选民神经,而特朗普时期遗留的对华关税战反倒加剧了民生负担。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高喊“印太安全”,一边对东南亚盟友维持高额关税——越南20%、马来西亚19%的关税壁垒至今未解,所谓“友岸外包”成了空头支票。
美军在南海的“表演性存在”同样难掩颓势。10月“尼米兹”号航母半小时内连摔两架舰载机(一架F/A-18F战机、一架MH-60R直升机),损失超1亿美元,却仍硬撑在仁爱礁周边巡弋。军事专家张军社一针见血:长期高压部署已让美军装备老化、人员疲惫,航母的“谢幕演出”恰是美军全球力不从心的缩影。当美国连自家舰队维修都捉襟见肘时,其对盟友的“安全承诺”自然大打折扣。
菲律宾撞南墙:美舰围观下的尴尬碰瓷
10月12日菲律宾3003号公务船在南海上演的“碰瓷戏码”,成了压垮马尼拉对美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该船关闭避碰系统、以S形航线主动冲撞中国海警船,而100海里外的美军舰艇竟全程“静默观战”,未有任何驰援动作。这场精心策划的挑衅瞬间沦为国际笑柄,也让菲律宾彻底看清:美国需要的只是地缘博弈的棋子,而非真正并肩的伙伴。
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至。黄岩岛海域管控升级后,菲律宾3.2万渔民生计受创,捕捞量从2012年3.5万吨骤降至2024年2.6万吨;旅游业更是惨淡——2019年170万人次中国游客撑起的市场,在2025年前8个月仅剩18.2万人次,酒店空置、导游失业、关联产业萎缩。菲律宾旅游部长私下坦言:“哪怕挽回10%中国游客,也能让20万人吃上饭。”
电子签证背后:求生欲压倒政治表演
11月1日菲律宾紧急重启对华电子签证,表面是便利化措施,实则是经济自救的“白旗”。马尼拉试图玩一场“政经分离”的平衡术:在南海问题上继续对美示忠,却在民生领域悄悄向中国靠拢。这种“一边喊口号、一边赚钞票”的策略,恰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但尴尬在于,中国的游客与市场不会为虚情假意买单。
中方对此心知肚明。中国外交部早在10月军机坠毁事件时就表态“愿提供人道协助”,同时直指美军南海行动才是地区不稳根源。而菲律宾的转向,不过印证了东南亚的集体选择:当美国用航母画饼时,中国用铁路与订单铺路。中老铁路货运量一年翻两倍、中越边境货运暴涨283%、柬埔寨运河项目打破地缘封锁……东南亚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清楚:与其赌美国的口头承诺,不如抓中国的实在机遇。
大国博弈的镜鉴:务实主义终胜空头支票
菲律宾的急转弯,给所有观望国家上了一课。美国关税大棒砸向中国时,东南亚反成“误伤区”;而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6.5万亿元、RCEP红利持续释放,让区域国家看清谁在筑墙、谁在搭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坦言“美国正从世界警察退场”,而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纷纷在军购与经贸上“两边下注”,拒绝选边站队。
中美博弈的下半场,胜负手或许不在航母数量,而在民生账本。当美国为抑制通胀不得不对华松绑关税时,当菲律宾为饭碗放下南海身段时,所谓“霸权逻辑”已然让位于“发展逻辑”。中国未发一枪一弹,仅靠市场规则与基建网络,便让地区国家自发锚定合作——这或许是比任何军事演习都深刻的地缘启示。
南海的波涛依旧汹涌,但马尼拉的电子签证申请页面已悄然上线。或许马科斯政府仍在盘算如何“两头通吃”,但菲律宾渔民晾晒的渔网、酒店积灰的客房都在提醒他:国际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生计。而美国“尼米兹”号甲板上坠毁的战机残骸,正静静沉向海底,如同那些空洞的承诺,最终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