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交所公告显示,证监会同意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注册申请。作为国产GPU的龙头企业,沐曦股份正加速迈向科创板成长层,也进一步彰显了国内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
在前不久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吴清主席表示:将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这不仅与此前“科创板八条” 等专项举措形成政策合力,更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对硬科技行业的支持进一步加码。
在这一政策红利下,国内GPU芯片设计头部企业沐曦股份的发展逻辑,正成为硬科技企业借力资本市场的典型样本。作为人工智能核心硬件,GPU赛道的高技术壁垒早已成为行业共识——据沐曦股份招股书披露,GPU设计需覆盖硬件架构、IP/SoC芯片、封装、软件架构、驱动程序等多领域,从研发到量产周期普遍长达2-3年。在全球算力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以沐曦股份为代表的国产GPU厂商异军突起,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算力竞赛奠定了底层基础,同时也将带动整个算力产业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加速AI智能产业硬件领域的国产化。
从市场格局看,全球GPU领域长期呈现“一超一强”的寡头垄断态势,IDC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达221亿美元,其中GPU服务器占比69%,主导算力供给,国际厂商在这一领域仍占据绝对主导权;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与此同时,因国际市场中行业发展等因素,倒逼本土市场加速寻找“可用、可控”的方案,国产GPU企业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沐曦股份的发展路径,恰与这一行业趋势深度契合。公司聚焦数据中心通用GPU赛道——这一领域正是产业链价值密度最高的环节,技术层面,沐曦股份坚持对标国际主流:曦云C500定位对标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客户反馈其性能已持平甚至领先国际大厂产品;2025年WAIC上发布的曦云C600,进一步构建起“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国产供应链闭环,支持FP8多精度算力,适配生成式AI需求;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则计划在计算、存储、通信能力上实现大幅突破。
技术积累正快速转化为商业化成果。截至2025年3月末,沐曦股份GPU累计销量超2.5万颗,在10余个智算集群落地应用,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商业化智算中心。财务数据更显成长韧性:近三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4.52%,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9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
更关键的是,订单端的强劲表现为沐曦股份的未来增长提供了支撑。截至2025年9月5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达14.3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的2倍。按照公司前瞻测算,随着收入放量与规模效应释放,最早有望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从科创板制度优化到沐曦股份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当前资本市场正与硬科技赛道形成深度共振:制度层面的包容为企业“长周期研发”提供了资本土壤,而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与商业化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验证了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价值。对于沐曦股份而言,借助制度红利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不仅是自身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更将为国内GPU国产化进程与算力底座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