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剑书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中国AI,又给了硅谷亿点点震撼。
这两天,一条科技重磅消息,让外媒惊呼连连。
中国科技企业——月之暗面发布最新开源模型Kimi K2 Thinking,在HLE等测试中超越GPT-5、Claude 4.5等全球顶级模型。短短几天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上最受开发者欢迎的模型。
央视以《DeepSeek时刻再现?硅谷“爱上”中国AI》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在DeepSeek在全球掀起冲击波不到一年后,另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再次让西方科技业界惊呼连连”。
更让市场强烈震撼的是,据美国CNBC报道,Kimi K2 Thinking的训练成本仅为460万美元(约合3300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仅用了OpenAI训练GPT5不到1%的成本,就训练出了不输GPT5的顶级大模型。
“这是另一个DeepSeek时刻吗?” Hugging Face公司联合创始人托马斯·沃尔夫在个人社交账号上问道。他表示,“开源模型再次超越了闭源模型。今后我们每隔几个月就会遇到这种情况吗?”
Kimi K2的成功,无疑再次引爆了科技界关于AI发展路线的讨论。
硅谷“有点慌”的心态,其实是源于中国AI的突进,恰好插在了美国AI发展的软肋上。
要知道,当前美国科技公司正在掀起一轮前所未有的“AI军备竞赛”,疯狂建设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OpenAI承诺在未来八年投入约1.4万亿美元,但今年营收规模才不到200亿,盈利遥遥无期。
相反,中国科技企业却通过模型架构、训练技术等方面创新,并投入高质量训练数据,推动AI模型成本不断下降。
打个比方,硅谷AI正在疯狂“起高楼”,中国AI却在拼命掏空大楼的地基。你说慌不慌?
以DeepSeek、通义千问、Kimi等为代表的中国AI军团,正在中美AI较量中掀起一轮轮冲击波,成为影响大国博弈走向的关键变量。
这场激荡人心的AI大变局,才刚刚展开。
就在今晨,美国科技股大跌,道琼斯、标普500指数分别下跌1.65%和1.66%,纳斯达克指数更是跌了2.29%,市场一片哀声。
英伟达跌了3.58%
谷歌跌了2.89%
亚马逊跌了2.71%
甲骨文跌了4.15%
博通跌了4.29%
AMD跌了4.2%
英特尔跌了5.23%
台积电跌了2.9%
……
暴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投资者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板块的高估值感到担忧,出现了新一轮减仓。
华尔街日报就指出,美国科技公司对AI基础设施的投入之大,已经引发了投资者和行业高管对AI泡沫的担忧——正是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期美股的震动。
这里头的泡沫有多大?
统计显示,近年来亚马逊、字母表、元宇宙平台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大幅增加,赌的就是AI将迅速发展、重塑经济并最终盈利。
然而,与美国企业通过拼命借贷“加杠杆”的方式堆起AI基建不同,中国模式显得更加精简。
高盛发布的图表显示,中美在AI上的投入,居然呈现出日益扩大的差距。美国科技巨头们预计到2027年将向数据中心投入近7000亿美元,而中国头部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和百度,预计总支出将不足800亿美元。
在系统性能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资本支出的差距,高达10比1!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当中国的Kimi K2和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等模型,在基准测试中与美国顶级模型并驾齐驱,甚至出现赶超势头,会让外媒感到如此震惊了。
投资差距如此巨大,还被人给撵上了,未来会怎么样?恐怕都不敢想。
前不久,黄仁勋在台北的内部录音泄露:
——“如果有人问我,未来5到10年生成式AI竞赛谁会赢?”
——“答案很简单:中国会赢。”
——“中国现在有100万人,24小时不停地在搞AI。注意,是100万,不是10万。而整个硅谷全职做大模型的,最多才2万人。”
老黄“不小心”泄露的这番话,固然有给华盛顿施压的意图,也未尝不是一番大实话。
在AI发展上,中国虽仍是追赶的姿态,却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让人感受到蓬勃希望。
就拿这一次,Kimi K2 Thinking在一系列基准测试中的表现来说,其在Humanity's Last Exam、TAU-Bench等指标中,都超越了GPT-5、Claude 4.5等全球最强闭源模型。
在专业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 智能体工具的调用测试中,Kimi K2 Thinking的得分达到93%,是目前第三方机构测量到的最高分;在智能指数中,则以67分排名第3,仅次于GPT5。
美国AI研究者Nathan Lambert表示:这是开源模型距闭源前沿最近的一次。
发布后不到48小时,Kimi K2 Thinking下载量已超过5万,成为人工智能全球最大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上最热门的开源模型。
要知道,月之暗面作为中国的AI创业公司,目前估值不过33亿美元,比起瞄准万亿美元市值的OpenAI,只是一个“小不点”。
这对全球科技界重估中美在AI领域的实力对比,甚至重新审视AI发展路线,无疑都是不小的冲击。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国AI模型,已经赢得了硅谷的青睐,凭实力创出一片天地。
你知道吗?全球旅行房屋租赁巨头、美国公司爱彼迎(Airbnb),居然尚未将旗下应用与OpenAI的ChatGPT整合,而是选择了依托十多款不同的AI模型来推出新服务,且 “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系列模型。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Levitt)在近期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DeepSeek、ChatGPT、Gemini、Claude和Kimi是他每天都会使用的AI产品,建议多与人工智能进行互动。
数据显示,在开发者累计下载量方面,中国开源AI模型已超过美国同类产品。此外,从全球开发者给出的评分来看,中国AI模型也在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戴维·萨克斯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他说,如果你不介意(技术)是开源还是闭源,那美国目前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在开源模型这个特定领域,中国头部企业似乎确实拥有优势。
多少有点讽刺,在美国诞生的象征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科技最前沿,反而是中国举起了开源的旗帜。
这或许,恰恰隐喻了潮水的方向。
2017年,中国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很多人还只是隐隐感受到时代的脚步声。
当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如今,中国AI已经冲到了世界的最前沿,跟顶级巨头“掰手腕”“比高低”,影响产业路线和走向。
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刚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总共出现8次,分布在数字中国建设(6次)、一带一路(1次)和国家安全(1次)。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十五五”最具爆发力的财富引擎,不仅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更将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一方面,以DeepSeek、通义千问、Kimi等为代表的中国AI,在技术路线和性价比上,不断冲击全球AI格局,打出一片天地。
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又给AI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让中国AI脚踏实地,分分钟拥有爆发式增长的营收想象空间。
在全球AI大变局的背景下,这样的“两翼齐飞”格局,给了中国最大的竞争底气。
尽管还有诸多变数,但这一场事关国运的科技之争,我们手中的“王牌”,真的越来越多了。
参考文章/视频: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