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童画
编辑 | 苏淮
11月23日,正荣集团持有的渤海证券0.76094%股权将在阿里拍卖平台开拍。叠加此前几次股东持股流拍的背景,渤海证券的股权问题面临更多考验,而这或将影响这家券商的IPO进程。
作为天津地区唯一地方法人券商,渤海证券的IPO已迈入第九个年头。截至 2024年12月31日,这家券商在上交所的审核状态仍停留在“已问询”。
除去部分股权被拍卖,渤海证券的业绩呈现出“营收、净利双降”的局面;合规端则罚单频现,分支机构违规乱象持续出现。
在监管趋严、中小券商IPO审核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渤海证券的上市梦正遭遇股权、业绩、合规的三重困扰。其困境,也折射出中小券商在冲刺资本市场过程中的共性难题。
01
股东分散,股权频遭司法拍卖
作为唯一一家注册在天津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渤海证券是在原天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原天津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多家信托机构证券营业部合并重组的基础上,集合国内多家有影响、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证券公司,公司实控人为天津市国资委。
天眼查显示,渤海证券成立于1988年3月1日,注册资本约为80.37亿元,法定代表人是安志勇,后者也是公司董事长。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2016年10月,渤海证券与光大证券签约,接受IPO辅导;2021年12月,渤海证券提交IPO申报;2023年3月,随着注册制全面实施,渤海证券IPO审核平移到上交所,招股书也再次更新。
截至目前,渤海证券有43家股东,前五名分别是持股26.9589%的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3.07%的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持股9.1431%的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342%的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2211%的天津保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拍卖平台的信息显示,拟于11月23日进行司法拍卖的渤海证券0.76094%股权,隶属于正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荣集团”),评估价约为2亿元,起拍价约为1.4亿元,相当于七折起拍。
图片来源于阿里拍卖平台
2025年3月,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消息,正荣集团已被申请破产审查,该案由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
按照渤海证券招股说明书显示,正荣集团持有渤海证券2.50亿股,持股比例为3.11%,位列第八大股东,但是其所持股权已全部被冻结。其中,正荣集团持有的渤海证券1.25亿股股票(1.55527%股权),已质押给原债权人集友银行福州分行,并于2021年12月30日完成股权出质登记。
2023年3月20日,福建省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集友银行福州分行签订了《不良资产转让协议》,并支付了相应债权转让成交价款,此次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处置的正是其中的0.76094%股权。
正荣集团所持有的渤海证券股权被处置并非孤立事件。在阿里拍卖平台上,至少还有包括天津市浩物嘉德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持有的16722.408万股渤海证券股权在内的三笔司法拍卖。
图片来源于阿里拍卖平台
渤海证券招股说明书显示,上述三笔渤海证券股权均被法院冻结,案件处于强制执行阶段。司法拍卖都发生在2024年,但是均因无一人报名而全部流拍。
股权频繁被司法拍卖,不仅意味着股东结构的动荡,更可能触发IPO审核的专项问询。
对拟IPO企业而言,股权清晰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尽管渤海证券声称“国资控制权不会变更”,但证监会明确要求,IPO发行人需“股权清晰且无重大权属纠纷”,而司法拍卖导致的股权权利状态不稳定,正是审核中的核心敏感点。
02
业绩“过山车”背后的自营风险
如果说股权频繁被司法拍卖是IPO的外部障碍,那么业绩的剧烈波动,则暴露了渤海证券的内部软肋。
2024年,渤海证券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14.51%;归母净利润7.42亿元,同比增长9.44%。
这份荣耀背后,是极度失衡的业务结构——证券自营业务收入达到11.17亿元,同比增长51.54%,占营收比重高达46.44%,营业利润率达到84.28%,成为绝对的业绩支柱。但这也让渤海证券彻底暴露在资本市场的波动风险中。
图片来源于渤海证券2024年年报
2025年上半年,这种“靠天吃饭”的经营策略尝到“苦果”。受资本市场震荡影响,渤海证券的自营业务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6.35亿元骤降至1.81亿元,降幅高达71.45%,营收占比也从52.99%跌至19.11%。
“主要原因为受资本市场震荡影响,公司自营业务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投资收益降低。”渤海证券如是解释业绩下滑。
自营业务的崩塌直接拖累整体业绩,渤海证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47亿元,同比下降21%;归母净利润2.51亿元,同比下降34.6%,业绩神话瞬间破灭。
图片来源于渤海证券《公司债券中期报告(2025年)》
其他业务中,渤海证券2025年上半年的证券经纪业务收入为2.62亿元,同比增长37.17%;投行业务收入为0.14亿元,同比增长22.06%;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为0.83亿元,同比增长27.65%;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收入为0.11亿元,同比扭亏;另类投资业务收入为0.85亿元,也是同比扭亏。
除去自营业务以外,2025年上半年,渤海证券下降的业务还有两项:期货经纪业务收入为2.09亿元,同比下降5.10%;信用业务收入为1.23亿元,同比下降2.90%。
业绩承压之际,渤海证券的核心业务管理层又出现动荡。分管自营业务的副总裁李辉似乎悄然离职,其名字在2025年8月28日披露的《公司债券中期报告(2025年)》公司高管名单中已被移除。
图片来源于渤海证券《公司债券中期报告(2025年)》
在行业佣金率持续下行、经纪业务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渤海证券未能构建多元化的收入体系,反而将赌注全压在风险极高的自营业务上,这种经营策略在市场上行期能快速拉动业绩,却缺乏抵御周期波动的能力。
如今,自营业务“失速”,投行业务又深陷低迷,渤海证券的业绩增长陷入无以为继的困境。
那么,这种“靠天吃饭”的业务结构是否已影响渤海证券的持续盈利能力?面对资本市场震荡,渤海证券又有哪些可落地的业务多元化规划呢?11月17日,源媒汇致函渤海证券,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03
频繁行政处罚暴露合规问题
业绩之外,渤海证券还有一个问题:合规失守。
2025年10月24日,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又一次将渤海证券推上风口浪尖。渤海证券北京广顺北大街证券营业部,因在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委托第三方招揽客户,营业部及两名责任人被一并处罚。
图片来源于北京证监局官网
这已是渤海证券北京广顺北大街营业部年内第二次被处罚。此前的2月,该营业部就因“未及时发现员工私自销售私募产品、未按内部制度对员工违规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进行追责”而收到过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
2025年8月,广东证监局对渤海证券广东分公司下达行政监管措施;同时,对其下辖营业部一名从业人员出具警示函。两份文件均指向“分支机构合规管理不到位”。
图片来源于广东证监局官网
广东证监局指出渤海证券广东分公司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知悉下辖证券营业部发生了可能影响经营管理和客户权益的重大事件后,未及时向监管报告;二是下辖证券营业部负责人违规操作客户证券账户。
2025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渤海证券在担任相关项目财务顾问时,在开展财务顾问核查工作中,存在对资金来源及实际控制人核查未勤勉尽责的情况,导致所出具的相关核查意见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存在虚假记载。渤海证券因此被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56.6万元,并处以169.8万元罚款。
仅仅2025年内,从监管部门总部到下属分支机构,渤海证券屡屡触碰红线被罚,暴露出其在合规方面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作为天津唯一的地方法人券商,渤海证券承载着地方金融发展的期待,一旦上市就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实现更快更广的发展。但是,渤海证券2025年的表现却令人失望,而合规失守问题并非短期形成。
目前,监管机构对券商IPO的审核逻辑已日趋清晰:股权清晰、业绩稳定、合规健全是基本门槛,持续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能力则是关键考量。
监管部门对合规的要求日趋严格,对于正在冲刺IPO的渤海证券而言,“屡罚屡犯”不仅会拉长审核周期,更可能直接导致IPO申请被否决,九年努力付诸东流。
渤海证券,必须做出改变了。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