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现场,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苏健面对中国客户时语气诚恳:“如果中国需要买大豆,希望第一个电话能够打给美国。”他身后是一群带着中文名片、拼命推销的美国豆农。这与七年前美国政府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时的傲慢形成鲜明对比。
2025年美国大豆丰收季,中西部农场的仓库里堆满了无人问津的大豆。监控画面显示,往年此时繁忙的运豆货车如今寥寥无几。美国大豆协会数据表明,2025年1-7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590万吨,5月后更是彻底停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主要粮食码头每月迎接40多艘来自南美的粮船。
美国豆农的困境在数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额达245.8亿美元,其中中国买下超半数,进口量近2700万吨,价值126.4亿美元。而到了2025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不及去年零头。
1400万至1600万吨潜在订单的流失,不仅带来经济冲击,更引发连锁反应:全美农场破产数同比飙升55%,94%的家庭农场面临资金断裂,农业债务预计突破5620亿美元。
贸易战开始以来,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的40%大幅减少到2024年的18%。2025年8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当月大豆进口量达1227.9万吨,前八个月累计进口7331.2万吨,但这些增量几乎全部来自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巴西成为这场贸易格局变化的最大受益者。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已高达70%,2025年巴西大豆产量突破1.7亿吨,1-10月出口量达1.022亿吨,其中79.9%流向中国。9月单月,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650万吨,占其当月出口总量的93%。
中国在过去十年内向巴西的仓库、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使巴西大豆运往中国的物流成本降低15%,效率提升20%。这种供应链的切换并非临时选择,而是长期布局的结果。
中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不仅体现在进口渠道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豆油出口达到13.9万吨,超过2023和2024年总和。
中国还在测试从阿根廷进口豆粕,近期采购量已达9万吨。同时,国内大豆自给率从17%提升至34%,计划五年内过半。黑龙江等高蛋白大豆单产提高11%,饲料企业也在减少豆粕使用比例。
美国政府曾试图通过补贴缓解农业压力。白宫放风将推出100亿至140亿美元援助计划,但受联邦政府停摆影响迟迟不能落地。而实际农业直接补贴上限仅3.5亿美元,对预计450亿美元的农业损失来说杯水车薪。
2024财年美国农业部宣布的77亿美元农业援助中,57亿美元定向用于“气候智能型措施”,真正能纾解豆农困境的资金寥寥无几。
贸易结算方式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在中巴大豆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超过六成。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央行达成1900亿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7月银联支付服务延伸至巴西,使当地农民能够通过扫码便捷收款。这种结算方式的变革,动摇了美元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传统地位。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连续八次参加进博会,今年更是联合举办“2025中美农产品贸易合作论坛”。协会东亚区执行总监撒加罗表示:“我们确实不希望看到贸易出现这种波动,对于美国大豆种植户来说,这种波动更是不利。”然而,这种波动正是美国自身政策带来的结果。
美国农民的情绪从期待变为焦虑。伊利诺伊、艾奥瓦、明尼苏达和印第安纳等主要农业州虽然产量大增,却面临销售困境。白天农民在田间驾驶收割机忙碌,夜晚在社交媒体表达不满。白宫收到的抗议信件日益增多,特朗普的票仓出现动摇迹象。
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韩国会晤后,中美就扩大农产品贸易达成共识。美国大豆协会表示这让他们“重新燃起了信心”。
但在实际订单上,中国采购商依然保持谨慎。2025年3月,中国海关在进口美国大豆中检出麦角和种衣剂大豆,暂停3家涉事企业输华资质。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美国大豆重返中国市场需要克服的障碍。
中国大豆进口策略的改变已经形成结构性趋势。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提升国内产能和调整消费需求,中国减少了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2025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约1.6亿亩,产量约2300万吨。低蛋白饲料配方技术的推广,直接降低了对豆粕的需求。
进博会现场,美国豆农盖思凯努力推销:“正如大家在现场看到的,我们可以把大豆加工成大豆油,这种油品更适合高温烹饪。”但在全球贸易多极化背景下,中国买家拥有更多选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金特在进博会上引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例子,警示美国关税政策正重蹈保护主义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