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个馆子?”
这句曾经习以为常的问话,你有多久没听到了?
当下的经济环境,不仅仅是让家庭消费开始犹豫,也让无数餐饮老板倍感压力。客单价下滑、人流波动、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企……疫情之后餐饮行业的“寒冬”并没有过去。
当传统的发传单、打折促销不再起作用,一批餐饮企业和敏锐的传媒服务公司,正将目光投向“AI加持下的全员矩阵获客”与“老板IP打造”。这究竟是经济下行时期的无奈之举,还是餐饮营销进化的必然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正在崛起的细分领域。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细分领域的爆发,其实是市场环境、技术成熟与渠道变迁三者共振的结果。
1、市场的倒逼:从“等客来”到“找人去”。传统的电商获客逻辑是消费者根据需求主动搜索,属于是“人找货”,而新媒体的获客逻辑是数据驱动下的标签匹配,属于“货找人”。所以,从“等客上门”到“主动索客”可以说是完成了“质”的变革。
2、预算的缩减:缩减的预算背后其实意味着粗放式的品牌广告效果减弱,餐饮老板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 “每一分钱都要花在转化的刀刃上” 。他们需要能直接带来客源、看到桌数、提升流水的方法。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兴趣电商”和“种草”模式,恰恰能将内容、流量与到店消费直接打通,满足了这一刚性需求。
3、技术的赋能:AI让“不可能”成为“标准化”。过去,让一家餐厅从老板到员工都玩转短视频,几乎是天方夜谭。想法、策划、拍摄、剪辑的门槛太高,但现在,AI工具的成熟改变了游戏规则。
AI将内容生产的门槛和成本急剧拉低,使得“全员矩阵”这个概念具备了落地的基础。
4、渠道红利与信任的重构:老板IP的价值凸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对单纯的广告免疫,却更信赖“人”的温度和真实。一个亲力亲为、有故事、懂产品的餐饮老板,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代言人。通过打造老板IP,可以将冰冷的品牌转化为有血有肉、可沟通、可信任的“人”,极大地提升品牌好感度和顾客粘性。
于是,一批垂直领域的传媒公司应运而生。它们不像传统的4A公司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深耕本地生活,手握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运营方法论与AI工具,为餐企提供从“策略-内容-培训-投放-转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源自网络
在拥抱这股新浪潮之前,我们必须冷静地看清它的两面性。
利之一:极致的降本增效,激活沉默资源。
全员矩阵的核心,是将每一位员工都发展为品牌的传播节点。
后厨师傅可以拍“菜品制作揭秘”,服务员可以拍“店内热门吃法”,店长可以分享“运营日常”。AI工具则让这些“素人”员工具备了内容产出的能力。这相当于用极低的成本,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接地气的“内容生产军团”,最大化利用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利之二:流量精准触达,品效合一可能。
基于AI分析的平台推荐算法,可以将这些充满“锅气”和“人情味”的内容,精准推送给餐厅周边3-5公里的潜在客群。内容即广告,观看即种草,下单即转化。这种“品效合一”的短链路,正是当下餐饮老板最渴求的。
利之三:构建品牌护城河,超越价格战。
当竞争对手还在用“充值优惠”血拼时,一个成功的老板IP能让你的品牌脱颖而出。消费者因为认同老板的“匠心精神”、“创业故事”或“人格魅力”而选择你,这便构建了超越产品本身的情感连接和品牌壁垒,让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价格战的泥潭。
然而,弊端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弊之一:内容同质化严重,陷入“内卷”陷阱。
当所有餐厅都在教“隐藏吃法”,所有老板都在讲述“创业艰辛”,所有后厨都在“揭秘”时,用户的审美疲劳会迅速到来。AI可以批量生产内容,但难以凭空创造独一无二的灵魂。如何在高频输出中保持独特性和新鲜感,是最大的挑战。
弊之二:投入产出比(ROI)的不确定性。
打造矩阵和IP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慢活”。它不像打折促销,效果立竿见影。需要内容、时间、甚至一定的流量投放来积累势能。对于本就现金流紧张的餐企,能否承受住前期只有投入没有明显产出的压力?服务公司承诺的“爆款”能否复制?这些都是未知数。
弊之三:IP与业务的“捆绑风险”与管理挑战。
老板IP是一把双刃剑。个人形象的深入人心,也意味着任何关于老板个人的负面新闻都可能直接重创品牌。同时,推动“全员矩阵”可能遭遇员工的不理解、不配合,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平衡本职工作与内容创作,也是对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想入局的餐饮企业和提供服务的传媒公司,以下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
给餐饮企业的建议:
1、明确核心目标,小步快跑验证。不要一上来就追求“全网爆红”。先设定一个阶段性小目标:比如,通过一个月的试点,让某个门店的抖音账号增长1000本地粉丝,并直接带来10桌客人。集中资源,先在一个平台、一个账号上做出成功案例,再复制推广。
2、老板IP需“人设”更需“真诚”。老板IP不是演戏。最好的策略是“本色出演”,将你真实的一面放大。如果你是技术控,就多讲产品研发;如果你善于沟通,就多与顾客互动。找到你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真诚永远是最大的套路。
3、全员矩阵的关键是“赋能”而非“摊派”。
4、数据驱动决策,紧盯“到店率”。密切关注后台数据,不仅是播放量和点赞量,更要关注点击定位/团券的转化率、评论区的高频关键词等。通过这些数据反推什么类型的内容最受欢迎,不断优化内容方向。
给垂直领域传媒服务公司的建议:
1、从“流量贩子”升级为“增长伙伴”。摒弃单纯承诺流量的模式。深入理解餐饮行业的痛点,将服务产品化、模块化。例如,可以提供“AI内容工具包+线下实操培训+数据复盘”的组合方案,真正帮餐企建立起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不是永远依赖你的“输血”。
2、打造行业垂类知识库,让AI更“懂”餐饮。利用AI技术,深度学习大量餐饮行业报告、成功案例、菜品知识,构建一个专属的“餐饮营销大脑”。这样,AI生成的脚本和策略才能更接地气,更具专业性,避免泛泛而谈,从而建立起你的核心技术壁垒。
3、效果透明化,与客户风险共担。建立一套清晰、透明的效果衡量体系。可以尝试“基础服务费+效果佣金”的模式,将自身利益与客户的增长深度绑定。这不仅能增强客户信任,也能倒逼自己不断优化服务策略。
4、聚焦细分赛道,做深做透。餐饮是一个大概念,快餐、正餐、火锅、烧烤的玩法截然不同。服务公司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赛道(如专做火锅品牌矩阵),深耕下去,积累该领域的成功案例和数据,成为这个领域的绝对专家。
经济下行,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格局重塑的机遇。AI加持下的全员矩阵获客与老板IP打造,绝非短暂的营销热潮,它代表着餐饮行业从“产品经营”到“用户经营”、从“品牌营销”到“人格化营销”的深刻转变。
它的未来,不在于技术的炫技,而在于如何用技术放大人的温度与品牌的独特性。
对于餐饮企业,这是一场必须参与的必修课,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对于服务公司,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胜负手在于能否提供真正带来持续增长的价值。
毕竟,服务好“民以食为天”的餐饮企业不是件容易的事。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