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那天收盘后,我盯着科创板的两融数据发呆。18.21亿元的资金流出,看似是个不小的数字,但细看之下,237只个股仍在获得融资净买入。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总被这些表面数据牵着鼻子走,直到后来才发现,真正的市场密码藏在更深的地方。
一、两融数据的表象与真相最新数据显示,11月20日科创板两融余额减少18.21亿元,但生益电子却逆势获得1.03亿元融资净买入。这种分化让我想起一个铁律:市场永远在讲故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听懂故事的弦外之音。
记得2023年新能源板块大热时,我跟着研报买入了当时融资余额增长最快的个股,结果三个月后才发现,那些看似热闹的融资买入背后,机构资金早已悄然撤退。这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看客"的围观,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得到。
二、牛股的必修课:震荡的艺术任何一只牛股都要经历两个考验:跟风盘的涌入和获利盘的抛压。这就像上海南京路上的人流,看似熙熙攘攘,实则各怀心思。
我曾在清华读书时研究过行为金融学,发现主力资金最擅长的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他们会故意制造持续调整的假象,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2024年我跟踪过一只半导体个股,在突破前经历了整整21个交易日的横盘震荡,期间90%的散户都被洗了出去。
三、光伏板块的启示:业绩不是万能钥匙去年8月的光伏行情给我上了生动一课。当时全行业还在亏损,但板块涨幅却遥遥领先。这彻底颠覆了我对"价值投资"的认知。
上图两只四连阴的股票就是最好例证。左侧股票看似跌得多该反弹了,实则没有大资金关注;右侧股票虽然跌幅小,但机构资金一直在悄悄布局。这让我想起《狂人日记》里那句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四、大数据下的投资革命十年前我开始使用量化系统时,周围朋友都笑我"机器炒股"。但现在他们都明白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里,数据才是公平的裁判。
这张图改变了我对市场的认知。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库存」数据,就像黑夜里的灯塔。2025年3月,正是这个指标让我避开了某消费电子股的"业绩陷阱",虽然财报亮眼,但「机构库存」持续下降的事实说明了一切。
五、回到最初的两融数据现在再看科创板的融资数据,我会有不同解读。那些获得大额融资买入的个股,是否真有「机构库存」支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在股市里,跟风的人多了,往往就成了陷阱。
声明本文所涉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参考。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亦不提供任何操作建议。谨防不法分子冒用名义进行非法证券活动。愿每位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
上一篇:银行股护盘,农业板块逆势走强
下一篇:N大鹏午后拉升一度涨超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