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白宫还满怀信心地表示,关税大棒将彻底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然而,现实却给特朗普政府当头一棒,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策略并非万无一失。
当美国对中国的关税从10%逐步上升至34%时,大家原以为中国会低头妥协,然而迎接特朗普的是来自北京的一项稀土出口管制令。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领域,芯片工厂陷入停产,高科技订单大幅减少,纳斯达克指数也因此暴跌。 华尔街的哀号与硅谷的焦虑让特朗普团队惊醒:原来,面对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庞大内需市场和关键战略资源的对手,简单的极限施压根本行不通。就在这次碰壁之后,特朗普似乎发现了一个早已存在但他忽视的巨大漏洞。 这个漏洞的核心逻辑相当直接:既然不能轻易打破中国这块铁板,那就将火力转向那些更加容易应对的对象。从4月底开始,美国将关税大棒转向了自己的盟友和其他经济体。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面前关税大棒是纸老虎,而在盟友身上却屡屡奏效呢?特朗普的策略转向,犹如一场巧妙的围猎。猎人原本面对最强大的猎物——中国,结果被顶回去,随即转向那些虽然强大,但或被捆绑,或胆气不足的圈养猎物。 这场围猎的第一场戏同时在亚洲和欧洲上演。5月,白宫向布鲁塞尔、东京和首尔发出了措辞严厉的信函,警告它们如果不签署新的贸易协议,惩罚性关税将接踵而至。这更像是一个最后通牒,而非普通的谈判邀请。 反应最迅速的是那些经济结构单一、极度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越南率先同意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以换取美国降低对越南的关税至20%;柬埔寨贸易部长亲赴华盛顿,承诺购买更多的美国能源;印度尼西亚同意开放矿产市场。这些国家的妥协,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在全球化时代,失去美国这个最大消费市场,对许多国家而言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而真正的关键对手,则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的投降最为戏剧性。曾经因抵制美国大米进口导致国内米价飙升,民怨四起,这成为了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22日,日本签署协议,同意向美国基建项目投资5500亿美元,并接受15%的关税税率。 尽管事后日本方面暗示具体投资额将由企业决定,试图挽回面子,但在外界看来,这无异于一纸屈服协议。欧盟的反应则更为犹豫和分裂。7月24日,欧盟发布了一份价值930亿欧元的报复清单,但又巧妙地推迟了生效日期至8月7日,暴露出其内部的不一致与缺乏信心。 不过,三天后,欧盟便与美国达成协议,除了接受15%的关税外,还承诺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采购7500亿美元的能源以及大量军火。西班牙一位专家用无法独立穿上长裤的孩子来形容欧洲的境地,虽然刺耳,但恰恰准确地描绘了欧洲对美国和北约安全保障的深度依赖。 6月在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上,特朗普要求盟友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否则美国将不再承担防务责任。这一威胁让欧盟在经济博弈中失去了最关键的筹码。韩国也在7月底迅速签署协议,接受15%的关税,并全面开放本国的汽车和农产品市场。 至此,特朗普的盟友收割计划获得了巨大成功。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同样的关税大棒,在中国面前几乎不起作用,而在盟友面前却能屡屡奏效?答案就藏在依赖这两个字里。欧洲和日韩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这使得它们在与美国的经济博弈中处于劣势,因为美国随时可以通过安全问题威胁他们。 而越南、柬埔寨等国则在经济上对全球化贸易体系形成了依赖,美国作为贸易链条的上游最大买家,拥有绝对的市场主导权。相比之下,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例外,正是因为它具备了几个关键优势:首先,14亿人口构成的庞大内需市场,使得中国经济能够不依赖任何人;其次,中国拥有覆盖所有工业门类的完整产业链,使得脱钩和替代变得极为困难;最后,中国掌握稀土等重要战略资源,能精准打击对手的痛点。 美国赢得了面子,却可能失去了里子。表面上看,特朗普的策略在2025年似乎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国通过这个世纪漏洞,从盟友手中获得了上万亿美元的投资和订单,极大提振了国内经济,满足了美国优先的口号。 然而,在这场看似丰收的盛宴背后,美国的隐性代价可能远比账面上的收益更为深远。首先,是盟友关系的信任危机。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无差别攻击模式,让美国的盟友们深刻体会到,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所谓的盟约是何其脆弱。 当保护伞可能随时变成敲诈的工具时,寻求战略自主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欧盟虽然签署了协议,但其内部要求建立欧洲军,摆脱对美安全依赖的声音将日益增强。日本和韩国也将重新审视,如何在大哥的阴影下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虽然这种离心倾向在短期内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从根本上侵蚀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石——盟友体系。 其次,这种做法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特朗普政府将贸易和金融工具化,让全球看到过度依赖美元体系的风险。当中国在面对美国大豆极限施压时并未屈服,而是积极推动金砖国家采用本币结算,这本身就释放了强烈的信号。 最终达成的临时协议中,中国象征性地购买了33.2万吨大豆,而美国则将关税降至10%,这实质上是美国做出了更大让步。此次博弈让更多国家意识到,构建独立于美元体系的多元化国际货币和结算体系的重要性。 特朗普的每一次极限施压,都在为美元的潜在竞争对手们义务推广。最后,这种做法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身上,推动通货膨胀,2018年至2020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当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以碳排放为借口,为新一轮对华关税造势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正在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迫使跨国企业不得不制定去美国化的B计划,以规避政治风险。特朗普的这一发现或许为美国带来短暂的繁荣,但其背后的代价将透支国家信誉,并加速全球格局的变化。这笔交易究竟是得还是失,历史最终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参考资料:特朗普:不想与中国发生任何战争 环球时报 2025-03-22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