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推介、海外伙伴授牌、供需精准对接……11月25日,“蓉欧产业对话”暨“开放成都·链接全球”出海波兰机遇分享会在中国—欧洲中心举行,务实搭建起经贸对接平台,进一步链接优质资源,助力“蓉品蓉企”更加高效、安全、合规地走向全球。
▲分享会现场
波兰投资贸易局
曾在成都设立中国第二代表处
会上,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代表处作波兰投资机遇推介,波兰波美拉尼亚省投资促进局聚焦波兰的海上风电与核能,带来波兰北部能源密集型产业机遇分享。来自欧洲的BTS Development公司则围绕“波兰:中国投资欧洲的战略支点—立足亚欧金融枢纽 共享无界商机”主题作分享发言。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成都市与波兰罗兹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10周年。
波兰自身的发展优势,正持续释放合作吸引力。“波兰不仅地处欧洲交通十字路口,更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优质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是中国企业拓展欧洲的理想起点。”现场,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首席代表尤德良向广大蓉企发出热情邀约。
据尤德良介绍,波兰已跻身全球经济体前20名,预计明年GDP增长率将达4%。在产业方面,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产品等领域与四川形成强烈互补,“波兰在中东欧16国中占据40%的经济和人口比重,是开拓中东欧市场的绝佳切入点。”尤德良透露,波兰投资贸易局曾在成都设立中国第二代表处,充分凸显对川渝市场的重视。
谈及能源转型与投资机遇,波美拉尼亚省投资促进局副主任米沃什・特鲁宁表示:“我们已准备好超过500公顷的成熟工业园区,毗邻港口与机场,接入绿电,期待与成都企业在电动出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深度合作。”为了帮助蓉品蓉企高效、可持续地落地欧洲,BTS Development公司业务发展经理帕维尔・布拉兹尼亚克进一步在分享中详细介绍了波兰西部的区位与基建优势。
活动现场,成都市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还为中国工商银行华沙分行、CGL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单位授牌,标志着其正式成为“开放成都”海外合作伙伴新成员,双方将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和市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一同为成都企业提供跨境金融、园区落地、法律合规等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
▲“开放成都”海外合作伙伴授牌仪式
中欧班列(成都—罗兹)架桥
多方热议“出海”欧洲新机遇
活动现场,多家中方企业及机构也结合各自市场业务带来“出海”波兰经验分享,包括CGL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华沙分行、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分别聚焦产业投资、跨境金融、产贸物流等领域交流“出海”心得。
中东欧迅猛增长的电商市场正催生全新的出海机遇。在CGL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张立佳看来,企业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从“铺货出海”转向“品牌出海”。
作为蓉企出海的“钢铁丝路”,成都国际铁路港的班列网络正不断刷新着中欧贸易的时效纪录。“2023年我们率先开行成都至波兰罗兹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如今每周双向稳定运行,去程仅需10.5天,回程11.5天。”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王丽彬介绍,这一时效较此前传统运输压缩近半,为高附加值货物出海提供了稳定保障。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成都—罗兹)就已鸣笛启程,截至目前,成都国际班列每年开行超5000列,累计已突破1.9万列,不仅使波兰成为欧盟对华陆运的核心枢纽,更推动双方合作从茶叶、花卉等农产品贸易,逐步升级至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智能家居等高端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中国技术、波兰支点与欧洲市场”的共赢链条。
物流通道的完善,让成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我们的太阳能空调和户用储能设备,正计划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开拓欧洲市场。”四川和能华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青云透露,企业核心出口产品中,太阳能空调因直接利用太阳能板供电,在国内外竞品稀少,小型固体储能设备则精准适配海外家庭用电场景,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外贸业务刚起步,和能华建已明确将波兰作为进军欧洲的重要支点。“欧洲高端消费市场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旺盛,但准入标准和市场规则尚不明确,是我们当前的主要顾虑。”肖青云表示,企业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收集市场信息,并计划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完善产品体系,为进入欧洲市场做好准备。
企业出海的痛点,正是服务机构的发力点。“我们此次参与波兰相关活动,核心就是为成都电动卡车企业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合作部负责人张洁介绍,作为政府发起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中心已促成多个蓉企海外合作项目。张洁表示,当前新能源、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类产品已成为蓉企出海主力,凭借成本优势在海外极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