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辰同学
雷军的谨慎发声,像极了李想。
4月15日,新浪科技称,从供应链获得的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3月(W10-W13)中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排名,小米排名第一,华为、vivo、OPPO、苹果分列二至五名。其中,华为同比增速最快。
针对这则消息,雷军转发并评论:“感谢大家支持”。短短六个字,加三个抱拳的表情,还是以“雷军回应小米手机第一”的话题冲上热搜,可见其流量仍然凶猛。
15天3次发声
此次发声距雷军上次在社交平台发文已时隔9天,也是他在四月过半后的第三次微博动态。前两次分别是纪念小米创业15周年,他发布短评:“今天,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另外一次是4月1日晚,他就SU7安徽爆燃事件作出首次回应,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并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这种更新频次远低于四月份之前他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表现。单说微博,他以前几乎是每天都有多条状态更新,其转折点就是小米SU7爆燃事件引发消费者质疑小米汽车的造车思路,以及其智驾系统是否可靠。
雷军的对外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网友和舆论的情绪,不少人表示会耐心等待调查结果。但经此悲剧,“小米造车,三年就成”的神话被打破。公众也开始主动击碎滤镜,对小米汽车祛魅。
压力传导到雷军和小米汽车身上,他们做出的反应就是谨慎、克制的对外发声。这种情形和曾经的车圈“微博之王”——李想的情况极为相似,雷军仿佛在走李想的“来时路”。
在雷军之前,主机大厂CEO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活跃度,李想称第二,很难有人敢当第一。鼎盛时期,李想上综艺节目,开网课,亲自为品牌代言,在微博挑起针对友商的各种话题,教网友做CEO,并输出“500万元以内最好SUV”“很多友商那仨瓜俩枣的销量,有啥可干的”等经典名言,这一度被竞争对手封为“微博之王”。
不可否认的是,李想是和雷军一样玩流量的高手。以把李想“噎到”失声的理想MEGA为例,其上市之前的预热期长达一年多,如何在这么长时间内维持车型的讨论,是对车企的营销策划能力的一个巨大考验。
李想的玩法很出圈,他先是就网络曝出的车型外形图表态,“真设计成这鸟样,我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半年后,李想发布了一段电影《我是谁》的跳楼片段,而李想用自己的面容替换了成龙,并写道:是MindGPT逼我跳楼的。
这种“无耻”自然又收割了一波流量,甚至在理想MEGA上市前,李想也通过朋友圈发布了“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就是这样的”言论。他的微博也成为理想汽车最大的品牌和新闻输出地,推动了用户对理想汽车的产品和品牌心智建立。
但他又在微博表现出另外一种特征,即产品折戟、流量下滑时,李想要么把自己藏起来,要么就是在更私密的朋友圈对外释放信息。比如2024年3月,理想首款纯电产品MEGA滑铁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李想在微博上几乎消失,但他在朋友圈连发多条动态,喊出“我们决定反击黑暗”。
对此,我总结为,李想的微博动态堪称理想汽车生存状况的晴雨表:理想整体经营情况良好时,李想在微博公开活动更活跃。当理想遇到麻烦时,李想选择失声,隐身。
相比李想,雷军的流量更大,也意味着可能会遭到更严重的反噬。他不是不想发声,15天3次发声,选择的时间点、缘由都很有目的性,而且话语都不多。小米15周年的发声,微博动态发布后还进行了一次修改(仅增加一个字),十分的谨慎。
小米要有两个“重新思考”
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他们获得粉丝和用户的支持度远比李想要高。小米手机、小米汽车以及小米生态链产品给多数普通用户带来的体验,都是超出预期的。这也是为何雷军的社交媒体评论区成了“许愿池”,寄托着消费者对其整顿行业的期待。
但这起事件对雷军和小米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如果雷军和小米需要做一次复盘,至少要有两个“重新思考”:
首先是重新思考小米的造车思路。雷军曾表示,智能电动汽车本质上就是“汽车×电动×智能”,智能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决胜点。“智驾+智舱+生态”将会成为小米汽车参与竞争的技术制高点。
目前来看,作为后入局者,小米在智驾技术上并没有太多优势,“人-车-家”的生态优势才是其杀手锏。2024年,小米SU7上市即大卖,雷军在复盘小米SU7成功的原因时,他分享了几条心得:
“我们在产品定义的第一条就是,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产品规格书的第一条,就是要做好看”。
“这一次,我们一定要让一半的女生喜欢我们,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女生喜欢的车”。
这与他在决定正式造车前的思考,并没有本质不同。当时,他认为,这个时代杰出的智能电动汽车,必须做好三点:首先是一辆好看、好开、舒适、安全的好车;第二,是可移动的智能终端;第三,更是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
所以,小米汽车设立的目标就是: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做好看、好开、舒适、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
这很难不让人指着鼻子骂,小米汽车首要考虑的是好看、好开,驾驶安全并没有放在首位。虽然雷军也多次强调安全,比如小米的电池技术经过了包含碰撞、挤压、火烧在内的1050项安全标准测试,这些测试项目数是国家标准的20倍。
其次是重新思考雷军的流量与小米业务策略之间的关系,寻求一个平衡。有第三方统计,2024年,仅在微博平台上,小米汽车登上热搜 417 次,小米汽车发布会登上热搜 95 次,拉开第二名一个数量级。
雷军的不停“破圈”,为小米带来泼天的流量,而这些流量,也大部分转化成财报上亮眼的业绩数据。如果按照周鸿祎的算法,余承东为华为省去了十几亿的广告费,“雷军效应”给小米带来的收益只会多不会少。而且这些流量外溢到友商、其他行业,也形成一股“雷学”。
显然,短时间内,小米的各项业务都离不开雷军流量的“灌溉”。但这是一把双刃剑,雷军无论是做IP,还是做网红,其与小米的深度捆绑,顺风时便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一旦其中一方出事,另一方想要躲过去,也是几无可能。而且,雷军个人形象的强势,就是对小米品牌独立性的削弱。做一个类比,格力电器如今的尴尬和风险,也可能是小米将来要作答的课题。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过去5年,小米高端化与雷军个人IP的养成,也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比如智能汽车业务,也是这场“生死之战”的重要拼图。雷军由知名企业家向网红企业家或者“雷军IP”跃升,关键时间节点也是在小米宣布造车和小米SU7正式发布前后。
在此期间,媒体普遍报道里都记录了一个细节,也被雷军多次提起,公司讨论会上,小米高管们曾爆发了史上最激烈争论:有人表示做高端太难了,我们能不能不做了?也有人质疑用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吗?当时内部很多人都在向雷军建议,要重新设立一个品牌做高端,小米目前的品牌形象已经很难扭转。那时,沮丧的情绪在小米的办公室蔓延。
这成为雷军“封神”后各种故事版本里的重要情节之一,其带来的效果就是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小米高端化买单。在最近的几次财报中,小米高管认为,高端化战略收获重磅成果。
换句话说,小米高端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雷军。这个时候,雷军已经是小米经营的“晴雨表”了。但随着小米SU7爆燃事件的爆发,小米高端化与雷军“造神”之间的平衡也被摆在了台面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