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的风云变幻中,有些名字曾如闪耀星辰,照亮整个行业的天空。王健林,这位曾经的商业巨擘,一句 “先赚它一个亿” 的 “小目标”,让无数人仰望,万达也顺势构筑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在地产与文化产业肆意纵横。可谁能想到,短短数年,风云突变,如今的万达竟深陷泥沼,股权冻结、债务如山,曾经的辉煌似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2017 年,对万达而言,是命运转折的 “风暴眼”。在此之前,万达凭借高杠杆模式大肆扩张,商业版图从国内延伸至海外,一座座万达广场拔地而起,海外项目也接连收入囊中。但金融政策的急转直下,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万达。巨额债务瞬间暴露,银行催债电话打爆了万达总部,原本看似风光无限的项目,实则大多建立在借贷之上。据相关报道,万达债务高达 6000 亿,而账面上的资金仅有可怜的百亿,巨大的资金缺口,犹如无底黑洞。
面对这生死存亡的危机,王健林不得不选择 “断臂求生”。13 个万达文旅城以 438.44 亿元的价格,忍痛割爱给融创中国;77 家酒店也被打包,以 192.04 亿元转让给富力地产。海外资产同样未能幸免,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项目以 3.15 亿澳元出售,芝加哥 CBD 物业也以 18.9 亿人民币转手。此后的日子里,万达开启了漫长的 “卖卖卖” 之旅,超过 20 座万达广场易主,今年 4 月,就连万达的核心资产 —— 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也以 24.97 亿元被同程旅行收购。
即便如此,这些回笼的资金,在 6000 亿的债务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债主们纷纷上门讨债,苏宁易购追讨 50.41 亿元股份回购款,永辉超市索要 38.59 亿元,融创中国更是要求 95 亿元。万达如同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孤舟,每一次资产的抛售,都是在试图修补那千疮百孔的 “船体”,艰难维系着企业的生存。
回溯万达的发家史,那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征程。1992 年,大连万达房地产集团成立,王健林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将万达广场模式推向全国。万达广场不仅是商业综合体,更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改变了城市的商业格局。巅峰时期,万达广场在全国遍地开花,商业地产领域几乎无人能敌。
除了地产,万达还将触角伸向文化产业。手握 1300 多家全球影院,收购 2 家美国电影公司,在全球文化市场掀起波澜。那时的万达,可谓风光无限,王健林也多次登顶富豪榜,成为商界的传奇人物。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红利逐渐消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消费市场疲软,万达赖以生存的商业地产模式遭受重创。高杠杆扩张带来的弊端彻底暴露,曾经的优势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万达的辉煌逐渐黯淡。
如果说债务危机是万达困境的导火索,那么对赌协议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7 年资产大甩卖后,万达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引入了投资者,签署了对赌协议。为了满足对赌条件,万达不得不进一步抛售资产,加速资金回笼。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让万达难以完成对赌目标。对赌失败后,不仅面临巨额的赔偿,还导致万达商业管理公司的估值暴跌,企业的根基更加脆弱。每一次资产的流失,都像是在万达这艘船上凿开一个洞,让它在债务的海洋中下沉得更快。
如今的王健林,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被拍到前往云南金顶寺求神拜佛时,他消瘦的身影、凝重的神情,无不透露着巨大的压力。曾经风光无限的 “王校长” 王思聪,也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此前,王思聪尝试涉足电竞、娱乐等多个领域,但大多项目未能成功。如今,万达陷入困境,他似乎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方向,试图为万达的未来寻得一线生机。有消息称,王思聪投资了以牛肉干为主的餐饮店 “牛校长”,从曾经的高调炫富到如今涉足实体餐饮,这一转变或许也暗示着他在为家族企业的困境寻求破局之道。
尽管万达如今深陷困境,但并非毫无转机。目前,万达仍直接持有二百多个万达广场,这些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商业地产,依旧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消费能力回升,万达的商业地产有望迎来新的生机。但摆在王健林面前的挑战依然艰巨。如何在化解债务的同时,维系万达的品牌价值;如何实现业务转型,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万达的困境,不仅是自身经营策略的问题,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王健林的自救行动,也为众多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样本。
万达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辉煌与衰落、挣扎与自救的商业传奇。王健林能否带领万达走出困境,再次创造商业奇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