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小妹获悉,
2025年上半年,
作为重庆高新产业的“主阵地”,
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增长势头稳健,
特别是智慧医疗装备企业表现亮眼。
从量上看,两江新区医疗器械板块同比增长6.9%。从质上看,“重庆造”海扶刀®首进乌拉圭、凯磁医疗攻克全磁悬浮电机技术,相关产品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
如今,148家智慧医疗装备企业在两江新区集聚。两江新正通过横向融合创新、纵向延伸链条的“组合拳”,在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血液透析、诊断试剂等领域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助推重庆加快建设全国智慧医疗装备的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高地。
▲大地企业公园 蓝天摄
“拳头产品”出海全球
医学装备是指用于治疗、预防疾病和开展医学科研的设备与工具。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发展状况与趋势2025》,中国医学装备产业十年间年均增速超12%,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也是世界上生产企业数量最多,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医疗装备出口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机构,近五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复合增长率达9.4%。印证了“中国造”医疗器械装备在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的双重跃升。
今年,重庆发布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聚焦高端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及AI医疗器械等核心领域,目标直指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在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目录(第一批)中,共54个产品入选,其中两江新区13家企业、27个产品上榜。截至目前,新区手握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64项,其中三类器械更占据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
在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新区企业已沉淀出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锻造“硬核”拳头产品,并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
山外山血液净化产业园一期施工现场 谢坤伸 摄
炎炎夏日,江小妹走进
位于两江新区的山外山
血液净化产业园一期施工现场,
项目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设。
该园区设有研发中心,可实现血液净化领域的全产业链覆盖。预计今年底投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30亿元。
作为国产血液净化设备“领头羊”,山外山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今年1-6月,其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及血液透析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15.74%和13.26%,双双领跑国产品牌,海外出口已近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研发中心落成后,我们将更深入扎根两江,加码创新,努力打造全球血液净化领域的‘中国名片’。”
位于水土新城的富沃思医疗,打造了西部领先的骨科耗材生产基地,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0.8%。“我们正持续投入重金研发,预计2025-2026年将新增22个Ⅲ类医疗器械产品。”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企业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南美、非洲、中东、东欧、中亚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政策服务“组合拳”打造产业生态
政策“强支撑”、审批“快车道”、载体“高配置”、集群“强磁场”、服务“零距离”载体,是两江新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突出优势,也造就了对全国优质企业布局的吸引力。
在两江新区大地产业园,已经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20余家,是重庆生命健康企业聚集度最高、活力最强、产业链最完善的专业园区。
▲
两江生命科技城·医美医疗器械创新产业园 冉雨琳摄
两江新区服务专员+联络专员“双专员”服务机制更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入驻的美杜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占爱便深有体会:“在新区‘1对1’服务的强力支持下,我们的三款医美器械产品已顺利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8月就能投产。今年目标产量3000台,瞄准2025年医美旺季,目标抢占同类产品15%-20%的市场份额。”
根据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
产业链相关规划,
两江新区将建设智慧医疗
装备产业基地。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是其中的重要任务。
“医疗器械品种多、研发周期长,中科院苏工所和两江新区医疗器械企业合作研发,有利于当地企业降低人才培养、样机加工和科研成本,快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落户两江新区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旗下重庆国科医创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翀宇表示。
目前,两江新区已引入研发、临床、生产、检验注册、流通等关键环节,接下来,两江新区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出台精准政策、引育龙头集群、优化全周期服务、深化产学研医协同,积极推动形成智慧医疗装备更加优质的产业生态。
上一篇:港股IPO,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