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院近期审议的《稳定币统一标准保障法案》正引发加密货币领域与金融市场的密切关注。这项被简称为"稳定币法案"的立法提案,被部分人解读为特朗普政府为稳定币赋予合法地位的战略举措,其深层意图是通过加密货币工具化解美国规模已达36.2万亿美元的国债危机。
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的重要分支,其运行机制与比特币存在本质差异。这类数字资产通过与法定货币或其他传统资产锚定维持价值稳定,最具代表性的泰达币(USDT)即与美元保持1:1兑换比例。
支持者构想的解决方案逻辑看似清晰:通过发展稳定币吸引全球投资者,发行商将兑换所得美元导入美债市场,从而激活国债交易活跃度并扩大资金池。但深入剖析即可发现,这种设想存在两个根本性逻辑漏洞。
第一个漏洞是新法案的核心条款对长期美债构成实质性限制。
美国国债按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库券和中长期债券,当前财政困境的症结恰恰在于长期债务。由于短期国债本质接近现金等价物,财政部无需为这部分债务支付利息,但30年期等长期债券的利息支出已成为沉重负担——2024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更严峻的是,市场对长期美债的需求持续萎缩,而短期品种仍不乏买家。这意味着化解国债危机的关键在于激活长期债券市场,但根据法案规定,稳定币发行机构仅被允许投资3个月以内期限的短期国债,彻底切断了加密货币资金流向最亟需支持的长债市场的通道。
第二个漏洞在于稳定币规模与美债规模差距悬殊,使"接盘美债"论更显苍白。
当前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量级,即便在美国政府扶持下实现指数级增长,其体量也难以突破万亿美元门槛。
相较36.2万亿美元的国债存量及必然持续扩增的趋势,这种资金规模犹如杯水车薪,更遑论用数千亿美元级的新增资金去承接数十万亿美元级的债务存量。
既然化解美债之说难以成立,特朗普政府力推“稳定币法案”的真实动因是什么呢?
从官方表述看,建立监管框架是首要考量。稳定币市场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发行方声称的1:1美元储备就像是一个黑盒。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机制下,稳定币是否真正与美元保持1:1的挂钩关系,实际上只有发行方自己心里清楚。为了有效预防并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对稳定币市场实施监管势在必行。
即便是要发展稳定币业务,也必须在美国政府的严密监管之下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法案”应运而生,旨在为稳定币市场戴上“紧箍咒”,确保其稳健运行。
另一方面,隐匿于监管诉求背后的利益博弈更具深意。
特朗普家族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布局早已展开,总统本人曾发行同名加密货币引发市场狂热,其家族企业今年3月推出的美元稳定币USD1,虽在5月登陆全球最大交易所币安,但日均交易量仅800万美元,与USDT日均百亿美元量级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市场表现促使特朗普家族转向政策工具:通过主导制定行业标准,为自有产品创造竞争优势。法案设置的严苛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客观上将挤压中小竞争者生存空间,而USD1因与政策制定者的特殊关联,反而可能获得监管套利机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推出“稳定币法案”,还是明确支持发展稳定币,其核心意图并非单纯为了解决美债这一棘手难题。
将稳定币项目纳入监管体系,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又能为特定利益集团开辟新的金融领域和盈利空间。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