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今年4月,当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华加征“对等关税”时,中国迅速打出了一张精准而极具威慑力的反制牌。短短两天后,中方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这7类关键的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回溯到2024年12月,中国就已对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两用物项实施了严格出口管控。中方立场清晰而坚定:这是依法行使国家主权,为维护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的必要之举,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揭示了中国在稀土领域难以撼动的地位:2023年,全球高达92%的精炼稀土产能集中在中国。尤其在中重稀土分离技术领域,中国几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更凸显了美国的脆弱性——2020至2023年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依赖中国。这种依赖深度,使得中国的出口管制如同扼住了西方高端制造业的命脉。
管制措施的冲击波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席卷全球产业链。汽车行业首当其冲,成为最敏感的“震中”。贸易商与行业高管们发出警告:关键磁铁库存仅能维持3至6个月。
稀土(资料图)
欧洲贸易商Tradium的金属交易员扬·吉泽指出,许多车企的磁铁库存甚至只够支撑2至3个月。一旦供应链中断,汽车生产线可能面临大面积停摆。现实印证了担忧:美国福特汽车位于芝加哥的工厂,5月份就因稀土短缺被迫暂停某车型生产一周。欧洲、日本乃至印度的汽车制造商协会纷纷预警,整个行业已面临“严重干扰”,生产中断的阴影迫在眉睫。
面对被“卡脖子”的困境,西方国家并非毫无行动。日本将希望投向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期待其马来西亚工厂能在2025年年中前扩大镝、铽等重稀土的生产。然而,残酷的现实给这份期待泼了冷水。日本官员私下承认,即使动用国家储备,也只能额外争取2至3个月的缓冲期。根本症结在于替代供应链的建立步履维艰。正如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仍是全球唯一掌握重稀土分离能力的国家。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开采商MP Materials,曾将其开采的重稀土运往中国加工,如今在贸易战硝烟中,这条路径也被迫中断。
稀土提炼(资料图)
美国咨询公司Teneo董事总经理加布里埃尔·维尔道看得透彻:中国新建立的稀土磁铁出口许可制度具有永久性。他指出,中国“可能不会批准足够数量的出口让美国客户囤货”,甚至“可能不会批准对美国国防公司及其供应商的稀土出口”。这绝非虚言。路透社此前报道已透露,中国对稀土磁铁行业实施了在线跟踪系统,严密监控交易量与客户信息。美国基准风投公司分析师内哈·穆克吉观察到一个关键瓶颈:虽然整体市场库存存在,但大量库存仍留在中国境内,海外、尤其是美国汽车制造商等终端用户“似乎没有做好准备”,供应链已然出现瓶颈。
从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禁运算起,美国警醒于稀土依赖的风险已有十五年。《纽约时报》在4月的一篇报道中无奈承认,美国在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上进展缓慢,国内稀土矿受限于环保法规,企业也因成本与市场因素不愿投入,导致其在稀土加工和磁铁生产上始终无法摆脱对中国的深度依赖。中国北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的副总监科里·库姆斯点出更深层的博弈逻辑:即使目前使用量巨大的轻稀土(如钕、镨)尚未被纳入管制,它也是中方握在手中的“重要威慑筹码”。中国的策略清晰而有力——不追求在关税上简单“以牙还牙”,而是通过精准打击美国产业最脆弱、且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环节,迫使其国内产业界向政府施压。
特朗普(资料图)
中美伦敦会谈为紧张局势带来一丝缓和,商务部批准部分出口申请也给了急需“续命”的美国企业一口喘息之机。然而,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的措辞传递了不容误读的信号:中方是“依法依规”审查,“充分考虑各国在民营领域的合理需求与关切”,批准的是“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其核心立场——“不会允许美国囤积”——已然把话挑明。这意味着,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作为一项战略性、常态化的政策工具,旨在长期维护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白宫收到的这个“重要风声”,实质上是一份清醒剂。它清晰地告诉美国决策者:仅靠一次谈判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若不能正视中国在稀土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拿出实质性行动构建多元、韧性的供应链,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咽喉,将始终感受到来自东方的、精准可控的压力。稀土博弈的棋局,主动权依然在中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