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南苏丹首都朱巴的夜空中飘着细雨。中石油南苏丹3/7区油田的钻机仍在轰鸣,28岁的中国工程师陈阳裹着工服,正盯着监控屏上跳动的产油数据——这个他参与建设了五年的油田,此刻正以每天3万桶的速度向国内输送原油。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石油集团总部的大屏上,非洲地图上的一个个红色标记正在闪烁:苏丹1/2/4区、尼日尔阿加德姆油田、乍得扎库马油田……这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油气资产,最近因一条“中国石油买下非洲2国”的传言,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不小的波澜。
“买下”二字,带着几分戏剧张力,却也藏着公众对中非能源合作的深层好奇:中国石油真的在“占领”非洲?这些跨越万里的油气项目,究竟如何重塑全球能源版图?当我们撕开“买下”的猎奇标签,会发现这是一场交织着能源安全、地缘政治与共同发展的复杂博弈。
第一章 从“贫油国”到“非洲通”:中国石油的非洲布局不是“突然”
如果把时间拨回2000年,中国还是一个原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不足30%。那时的非洲,在全球能源版图中更像一块“被遗忘的大陆”——国际大石油公司(如壳牌、埃克森美孚)早已盘踞在尼日利亚、安哥拉等资源国,而苏丹、南苏丹、尼日尔等国因开采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长期被排除在主流油气版图之外。
中国石油的非洲故事,始于一次“逆向选择”。2000年,中石油中标苏丹1/2/4区油田开发项目。这片位于苏丹中部、面积相当于三个海南岛的区块,地下埋藏着超10亿吨石油,但地质结构复杂,西方公司曾因“不赚钱”纷纷退出。中国企业却看中了这里的潜力:一方面,苏丹靠近红海,原油可通过海运直达中国;另一方面,苏丹政府急需外部技术支持开发本国资源。
这一合作,彻底改变了非洲油气开发的格局。中石油不仅用三年时间建成了苏丹最大的炼油厂(日处理能力5万桶),还修通了从油田到红海港口的输油管道(全长1506公里)。到2011年南苏丹独立前,苏丹已成为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每年向中国供应超300万吨原油——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油量。
如果说苏丹是中石油进入非洲的“第一站”,那么南苏丹则是“深耕”的缩影。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中石油不仅保留了在3/7区油田的权益(占南苏丹石油产量的80%),还主动参与战后重建:修建学校、医院,培训当地员工,甚至用油田收益支持南苏丹农业项目。一位南苏丹石油部官员曾对媒体说:“中国企业带来的不只是石油,还有‘造血’的能力。”
如今,中国石油在非洲的布局已覆盖15个国家,权益产量占海外总产量的近1/3。这些项目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东非裂谷带和几内亚湾,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国与非洲的资源国紧紧绑定。但“买下”二字,显然无法概括这段关系的本质——它更像是一场“互相需要”的合作,而非单方面的“占领”。
第二章 非洲的“资源牌”与中国的“安全棋”:地缘博弈的双向逻辑
要理解中非油气合作,必须跳出“谁控制谁”的零和思维。对非洲国家而言,油气资源是国家经济的“命门”;对中国而言,稳定的海外油源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两者的需求,在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动中形成了天然的契合。
非洲的“发展诉求”:从“资源输出”到“价值创造”。非洲拥有全球15%的石油储量、8%的天然气储量,但长期以来,资源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以尼日尔为例,这个西非国家曾是法国道达尔公司的“专属领地”,原油被低价运往欧洲炼厂,本地连一座像样的炼油厂都没有。2011年中石油进入后,不仅建成了阿加德姆油田(年产200万吨原油),还配套了日处理1万桶的炼油厂和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的管道。如今,尼日尔不仅能出口成品油,还能向邻国出口化工原料——原本“卖原料”的单一模式,正在向“卖产品”转型。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石油的“全产业链”优势。与西方公司更倾向于“赚快钱”(只开发、不建配套)不同,中国企业擅长“一体化”运营:从勘探、开采到炼化、销售,甚至延伸至新能源(如光伏电站、地热供暖)。这种模式让非洲国家看到了“工业升级”的可能——正如尼日尔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所说:“中国企业的投资,让我们的石油从‘黑金’变成了‘工业血液’。”
中国的“安全账”:分散风险,对冲地缘波动。对中国而言,非洲的意义远不止“多买几桶油”。202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5.1亿吨,对外依存度仍超70%。如此大的需求,单靠中东(占中国进口量40%)显然不够——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国际油价一度突破130美元/桶;2023年红海危机中,胡塞武装袭击商船,更让海运通道面临风险。
非洲的价值,恰恰在于“分散性”。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主要来自苏丹、南苏丹、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分布在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好望角(绕非洲南端)两条航线上。这种“多源供应”模式,大大降低了单一通道受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非洲的油田多为陆上油田,开采成本低(平均成本约30美元/桶),且与中国距离近(从南苏丹到中国沿海港口,海运仅需20天,比从中东节省10天)。
第三方的“焦虑”:美国、欧洲与俄罗斯的“围堵”。中非合作的升温,也让传统能源玩家感到压力。美国曾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在2014年后逐步减少对非能源投资,转而推动“价值观外交”;欧洲国家(如法国)在非洲经营多年,却因“利润外流”饱受本国民众质疑(道达尔在非洲的利润率常年在15%以下,远低于其在亚洲的25%);俄罗斯虽在非洲扩大军事存在,但油气开发能力有限(俄罗斯企业在非洲的权益产量不足其总产量的5%)。
相比之下,中国石油的优势在于“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无论是苏丹战后重建,还是南苏丹基础设施援助,中国企业始终以“互利共赢”为原则。这种务实态度,让非洲国家更愿意与中国合作——正如肯尼亚总统所说:“我们需要的是能修铁路、建工厂的伙伴,而不是只会指手画脚的老师。”
第三章 “买下”是误读,“共生”才是真相
回到最初的传言:“中国石油买下非洲2国?”显然,这是一个充满偏见的误读。所谓“买下”,不过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合法获取油气权益的正常商业行为——这些权益通常通过投标、参股或技术合作获得,且受所在国法律和国际规则约束。
真正的故事,藏在那些具体的细节里:在乍得,中石油不仅建了油田,还修了1200公里的柏油路,让当地牧民的牛群不再因暴雨冲毁土路而死亡;在尼日尔,中石油的培训中心已培养出2000多名本地技术工人,其中一些人已成为油田的部门主管;在南苏丹,中资企业参与的“光明行”活动,已为3万多名当地居民实施了白内障手术……
这些细节,构成了中非能源合作的底色。它不是“掠夺”,而是“共享”;不是“控制”,而是“赋能”。正如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所说:“我们不仅要给非洲送油,更要给非洲送技术、送就业、送发展。”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非洲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如南苏丹曾经历内战)、基础设施薄弱(很多油田到港口的管道需要新建)、国际舆论的偏见(西方媒体常以“新殖民主义”污名化合作),都是中国石油需要应对的问题。但正如一位在非洲工作了十年的老石油人所说:“我们不是来‘占领’的,我们是来‘种树’的——今天种下的树,未来会为所有人遮风挡雨。”
全球能源版图的“新变量”
站在2024年的节点回望,中非油气合作早已超越了“买卖关系”。它是全球能源格局变动中的一个“新变量”:既打破了西方国家对非洲资源的长期垄断,又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支点;既推动了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又探索了一条“发展中国家互助”的新路径。
所谓“买下非洲2国”的传言,或许只是部分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投射。但真实的故事,是中国石油与非洲国家一起,在撒哈拉的风沙中修管道、建炼厂,在几内亚湾的浪涛里探油气、谋发展。这种合作,没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只有“共同成长的伙伴”——而这,或许才是全球能源治理最需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