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潮退,但仍有25家光伏企业排队IPO。但与过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开始涌入港股。
主产业链企业“逃离”A股
过去两年间,受经营业绩下滑、监管层收紧A股IPO等等多重因素影响,共有超20家光伏企业折戟IPO。曾经众星捧月的光伏行业,如今却让资本避之不及。不过,纵使资本退潮,首航新能、泽润新能在2025年依旧成功登陆A股,钧达股份也实现了“A+H”,另有多家光伏企业也启动了IPO。与其说资本退潮,不如说回归理性。
根据索比光伏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A股和港股共有25家光伏企业排队IPO,这其中,真正“根正苗红”的光伏企业共有10家,其余15家,要么涉及部分光伏业务,要么把光伏视作未来的战略重心。
在10家“根正苗红”的光伏企业中,A股和港股均为5家,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但要知道,在光伏备受资本追捧的2021-2023年间,鲜有光伏企业选择港股上市。一方面,港股受流动性等多方因素影响,估值水平显著低于A股;另一方面则是港股的科技资产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服务业为主,对比以制造业为主的A股,资金偏好上有所不及。
对比A股和港股两大阵营会发现,选择A股IPO的企业中,随着新特能源、一道新能、美科太阳能等撤回IPO申请,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已经不见了踪影。除了从事光伏支架零部件的酉立智能以外,其余4家均以光伏发电业务为主,其中还包括了华润新能和华电新能这样的央企巨头。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经营业绩相对稳定,能够满足沪深主板的业绩门槛。
就此而言,经营业绩是光伏企业,尤其是主产业链企业“逃离”A股的原因之一。不过,部分选择港股IPO的光伏企业,其实经营业绩并不差。比如2022-2024年,主营业务为光伏银浆的日御股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高达141%和926%;主营业务为银粉的建邦高科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速也有50%和81%的水平。
显然,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选择港股IPO,并非单纯因为业绩门槛。
港股市场融资环境改善显著
翻看选择港股IPO的光伏企业的募投项目会发现,全球化是重要的关键词。例如,年内成功登陆港交所的钧达股份,募集资金将用于投建阿曼5GW TOPCon电池产能;晶澳科技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海外生产能力以及强化全球市场推广;中润光能的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建邦高科的募投项目之一为扩大海外市场。
当下,受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化战略已经成为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头部企业的“标配”。但海外产能的投建,也需要资本方尤其是国际资本的参与。而作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无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动限制,资金进出自由,因此港股汇聚了众多全球投资机构,这为光伏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融资上的便利,这是A股所无法匹及的。
与此同时,在去年4月份《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后,中国证监会随即推出五项措施来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其中第五条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而港交所也是积极响应,推出了 “科企专线”,为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开辟了快速审核通道,这也造就了钧达股份的“闪电”上市。
更为重要的是,自2024年以来,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明显改善,恒指平均前瞻市盈率从2023年的8.6倍提升至2025年4月的9.7倍,这显著提升了港股IPO的吸引力。根据长江证券的统计,2024年9月-2025年6月,港股58只新股标的中上市首日实现上涨的标的有36个,上涨概率为62.1%;在上市满30日的45个标的里,上市后30日涨跌幅为正的标的有25个,上涨概率为55.6%。
反观A股,光伏企业的估值溢价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疯狂,像年内上市的泽润新能发行市盈率仅为17.57倍,而同为接线盒企业且于2021年上市的通灵股份,发行市盈率则达到了49.67倍。此消彼长间,A股对于光伏企业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
结语
在国家能源局刚刚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中,2025年1-5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97.85GW,其中5月份受“531”抢装潮影响,更是单月新增92.92GW,环比4月翻倍增长,同比去年同期更是暴涨38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进入6月份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的持续走低。
可以想见的是,下半年国内光伏市场需求将出现显著萎缩,这无疑让本就深陷亏损泥潭、财务风险陡增的光伏企业雪上加霜。很多光伏人也不禁感叹道,下半年要何去何从。
面对残酷的当下,以及美好的未来,加速产能出海以谋求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并谋求港股IPO,形成“A+H”双融资平台以降低资产负债率,或许才是光伏企业穿越周期的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