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超额收益的一个途径。
作者 | RAYYYY
编辑 | 小白
目前,传统ETF与主动基金长期割据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一种融合两者优势的创新产品——指数增强ETF逐渐崭露头角。
相比于传统的ETF,指数增强ETF也跟踪指数,但是基金经理可以微调指数的成分股和权重,来达到跑赢指数的目标。
自2021年12月国内首只指数增强ETF成立以来,这类产品经历了快速扩容。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A股市场已有35只指增ETF,总规模达67.2亿元。
中证指数《主动管理ETF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美国市场的发展轨迹预示了更大空间:主动管理ETF规模达8579亿美元,占ETF总规模的8.1%。这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创新,更代表了资产管理领域对收益与效率平衡点的重新定义。
指数增强ETF超额收益全面解剖
01指数增强ETF超额收益霸榜,500增强领跑6.1%
指数增强ETF以紧密跟踪基准指数为根基,弥合了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之间的鸿沟,通过量化模型争取超额收益(Alpha),实现了“Beta+Alpha”的双重收益目标。
风云君整理了市面上规模大于1亿的指数增强ETF,发现一共有八大被跟踪指数,分别是中证、科创、沪深以及创业板指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下19只指数增强ETF中,有16只ETF跑出了超额收益。
其中500增强ETF(561550.SH)、中证500增强ETF易方达(563030.SH)、1000ETF增强(159680.SZ)和创业板增强ETF富国(159676.SZ)在今年以来均跑出了超5%的超额收益。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APP制表)
中证500增强ETF易方达是跟踪中证500指数中表现得最为亮眼的基金,Choice数据显示,该基金今年以来回报为4.6%,跑出了6.1%的超额收益。
Choice数据显示,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比为8.6%,平均涨幅为8.3%,赤峰黄金今年以来涨幅为73%。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APP制表)
由于宽基指数增强ETF自身的特殊性质,该基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个股组合的优化和风险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在成分股范围内超配高评分个股(如电子、计算机等高成长行业),低配基本面疲软个股(如非银金融、煤炭),捕捉指数外的Alpha机会。
(来源:Choice数据)
02小微盘指数增强ETF亦有爆发力
小微盘指数增强产品同样展现爆发力。Choice数据显示,中证2000增强ETF(159552.SZ)年内涨幅超20%,规模暴增328.7%。
此外,2025年6月该基金连续4日资金净流入约1000万元,这一增长源于流动性宽松环境下小微盘股的高弹性,以及量化模型对微市值公司定价效率的改善。
(来源:Choice数据)
指数增强发展前景和风险解析
01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目前,指数增强ETF正迎来政策、技术双重共振的历史机遇。其未来发展将围绕政策红利释放、技术革命深化二大维度展开:
首先在政策红利释放方面,2024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共9个部分(简称“国九条”)明确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出的“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
而同年国资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央国企提升投资价值,直接利好沪深300等指数中的核心国企成分股。
而在技术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在实现从传统多因子向AI驱动的智能投资跃迁,以前在指数增强方面大家往往比的是谁能找到有效的因子,而现在则是引入机器学习因子提升预测精度。
比如泰康基金已应用深度学习框架优化因子合成,招商量化团队则全面加入人工智能学习模型。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02警惕科创诱惑与寒武纪陷阱
面对多元化的指数增强ETF产品矩阵,投资者需建立科学的配置框架,比如采用核心—卫星策略。
具体来讲就是将宽基指增ETF作为组合核心(如沪深300或中证A500增强ETF),配置60%~70%仓位获取市场β与稳定α。
卫星部分配置行业或风格指增ETF(如科创50增强ETF、中证2000增强ETF),分享政策与产业红利。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市值风云APP制表)
而对于科创类增强ETF,投资者需特别注意产业周期波动。
从长周期来看,科创综指高弹性特征显著。自指数基日以来至五月底,科创综指相对万得全A的Beta达1.18,累计涨幅为17.2%,长期业绩优异,弹性显著高于科创50等宽基指数。
在2020年—2021年科技上升行情中,科创综指涨幅为67.8%,领跑宽基指数,展现了较强的进攻性。
(来源:Wind数据,网络公开数据)
科创综指业绩弹性高的主要原因是在其行业分布上,该综指实现了对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的新兴产业全覆盖,更容易捕捉创新机遇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行业波动的影响。
以科创综指增强ETF(588670.SH)为例,成分股数量达568只,远高于科创50(50只)和科创100(100只),覆盖更多中小市值科技初创企业,成长潜力更大。
(来源:Choice数据)
在其行业分布中,半导体、医疗器械、化学制药、软件开发占比分别为36.1%、7.1%、6.4%和5.2%,避免单一行业过度集中风险,相比科创50(半导体占比超50%)更均衡。
(来源:Choice数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ETF第一重仓股为寒武纪,面对这类两年涨幅超10倍且财务状况不乐观、业务前景不明朗的公司,风云君一直保持着保守的态度,建议市盈率跌到真实的业绩水平再关注类似个股及相关指数。
(来源:Choice数据)
总的来说,当被动投资的外壳被注入主动管理的智慧,指数增强ETF正在重塑资产管理行业的收益风险平衡点,对于市场,它可能重新定义“被动投资”的收益天花板。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以市场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