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资本市场近日迎来重大政策突破。据权威渠道披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举措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协同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红筹股二次上市试点即将在深圳破冰。
政策落地进程显著提速。深圳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制定具体上市规则,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何杰公开表示,试点工作将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上市通道。目前,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已明确红筹企业回归路径:主板要求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具备国际领先技术;创业板则侧重未盈利高成长科技企业,需满足营收增速和技术领先性等指标。
市场反应积极,企业与投资者双双受益。从企业端看,红筹架构企业回归A股将打破原有融资壁垒。以腾讯控股、比亚迪电子等为代表的港股科技龙头,其回归不仅可拓宽融资渠道,还能提升国内市场估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旬,粤港澳大湾区注册的港股上市公司达224家,其中满足主板二次上市条件的红筹企业有17家,涵盖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从投资者端看,优质科技资产的注入将丰富A股投资标的,吸引更多境内外资金入场。
制度创新直击行业痛点。长期以来,红筹股回归面临股权架构复杂、两地监管规则差异等障碍。此次试点通过发行存托凭证(CDR)等方式,为境外注册企业提供回归路径。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建议,需建立深港交易所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衔接,并设立“港股回归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则提出,可参考“A股到H股”绿色通道模式,对满足特定条件的企业缩短审核周期。
政策红利释放多重效应。对深圳而言,试点将强化其作为产业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产业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对资本市场而言,红筹股回归将提升A股科技含量,优化市场结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的24%,与A股合计占比达33%,大湾区已成为全球资本聚集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落地仍需突破跨境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关键环节。田利辉特别提醒,需防范港股与A股估值体系差异导致的套利空间,建议对未盈利科技企业设置投资者准入门槛。随着细则逐步完善,这场制度创新有望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科技红利提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