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顶着“全球家庭品质护理第一股”光环,圣贝拉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02508.HK。此次发售,圣贝拉发行1.097亿股股份,每股定价6.58港元,每手500股,募资净额约6.51亿港元。开盘后,圣贝拉高开28.42%,报8.45港元/股,盘中涨幅一度超40%,最终收涨37.84%,报9.06港元/股,市值达55.3亿港元。
作为高端月子中心领域的标杆企业,圣贝拉的上市之路折射出行业机遇与挑战的激烈碰撞。在出生率波动、监管缺位、价格战蔓延的背景下,这家以“科学护理+艺术疗养”为卖点的企业,能否凭借资本助力重构行业格局?
01 圣贝拉模式:轻资产撬动高端市场
1.1 精英团队与资本加持
创始人向华(牛津大学博士、前瑞银董事)与联合创始人林宛瑜(前《时尚芭莎》公关总监)的跨界组合,为圣贝拉注入金融严谨性与品牌运营基因。自2018年天使轮融资以来,腾讯、高榕资本、中国人寿等机构累计注资超10亿元,推动其从单一月子中心向家庭护理生态延伸。
1.2 轻资产扩张策略
区别于传统重资产模式,圣贝拉采用“五星级酒店+独栋别墅”的物业合作模式,将单店初始投资额控制在800万-1200万元,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40%。截至2024年底,其全国38家门店中,82%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旗舰店的平均客单价超22万元,远高于行业4.2万元的平均水平。
1.3 服务创新与标准化
首创“艺术疗养”体系,通过音乐疗愈、艺术鉴赏等课程缓解产后抑郁;建立贝康护理学校,以专业护士替代传统月嫂,培训周期长达6个月,服务人员持证率100%。明星客户效应显著,戚薇、唐艺昕等公众人物的入住使其成为高净值人群的“身份符号”。
02 上市背后:盈利挑战与行业困局
2.1 财务数据透视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圣贝拉收入分别为2.59亿元、4.72亿元、5.6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986.8万元、-4462.8万元、2077.2万元。尽管2023年实现扭亏,但其盈利依赖成本管控:租赁成本占比从39.7%降至35.4%,人力成本占比却从28.1%升至32.8%,显示高端服务的人力密集型特征。
2.2 行业结构性矛盾
• 需求端: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但较2016年峰值下降38.7%,且生育意愿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占比62.3%),加剧区域市场过剩。
• 供给端:全国月子中心超1.2万家,但63%机构存在消防隐患,47%护理人员无资质(国家卫健委2024年抽查数据),行业集中度CR5不足8%。
• 价格战:中端市场单月套餐均价从5.8万元跌至2.3万元,部分机构以“免费产康”为噱头吸引客户,实则通过高附加费盈利。
2.3 监管滞后风险
目前仅上海、杭州等7省市出台地方标准,全国性法规缺失导致:
• 预付费监管空白:南京“悦母婴”闭店事件涉及超3000万元未消课款;
• 医疗资质模糊:部分机构以“产后修复”名义开展非法医美项目。
03 破局路径:生态延伸与数字化突围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3.1 全周期服务闭环
2024年圣贝拉推出“贝康家庭护理计划”,覆盖备孕(孕前调理套餐)、产褥期(月子中心)、产后康复(医疗美容合作)及育儿(早教机构联盟)全周期。2025年Q1,该业务贡献收入占比达15%,客户LTV(生命周期价值)提升至传统模式的2.3倍。
3.2 数字化降本增效
• 线上平台贡献超60%新客,获客成本较线下降低42%;
• 大数据模型精准匹配客户需求,套餐定制率从35%提升至68%;
• 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母婴健康数据,减少20%人力巡查频次。
3.3 行业标准推动者
作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理事单位,圣贝拉参与制定《月子中心服务质量规范》,提议:
• 强制公示护理人员资质与机构消防验收证明;
• 设立预付费第三方托管账户,限制单次收费不超过3个月;
• 推动“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服务分区管理。
04 行业展望:K型分化与高端化机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2028年:
• 高端市场(客单价超10万元):复合增速12.6%,受益于高净值人群消费升级;
• 低端市场(客单价低于3万元):增速8.9%,依托下沉市场渗透率提升;
• 中端市场(3万-10万元):面临洗牌,同质化机构出清压力加剧。
圣贝拉的上市,标志着高端月子护理赛道获得资本市场背书。但其长期价值取决于两点:
05 结语
当“爱马仕”光环遭遇出生率寒冬,圣贝拉的故事恰似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在物质丰裕时代,高端服务需以专业化、标准化筑牢护城河。月子中心的未来,或许不在于“月子”本身,而在于能否成为家庭健康管理的入口级平台。这场资本与实业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
文图来源:官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