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展现出复杂的面貌。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第三次修正后的数据显示,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0.5%,创下近三年来首次季度负增长。这一令人瞩目的下滑主要源于私人消费增速骤降至0.5%(近五年最低),联邦支出减少以及进口规模扩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一数据是剔除通胀因素后的环比增速。如果以更常用的同比增速衡量,美国一季度GDP增长了2%;若考虑通胀因素,名义增速则更高。即便如此,修正后的数据仍显示美国一季度GDP总量达到7.49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宝座,其规模远超德国或日本全年的GDP总量(均为4万多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6%。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一季度GDP总量达31.87万亿人民币,按平均汇率计算约为4.44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其规模相当于德国或日本全年的GDP。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一季度GDP占美国GDP的比例已降至59%,再度跌破60%。回顾历史,这一比例曾在2021年达到77%,此后逐年下降,2022年为68%,2023年为64%,2024年维持在64%左右。
尽管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1.2%,实际经济增速明显高于美国(美国同比增长2%,环比折年率下降0.5%),领先3.4个百分点,但GDP占比却持续下降,其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首先,中美不同的通胀水平对GDP增量产生了直接影响。近年来,美国持续加息,而中国则持续降息。这种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源于两国不同的通胀水平。尽管2024年美国开启了三次共计100个基点的降息,但2025年至今却迟迟未降息,维持高利率政策。以3月为例,美国CPI同比增长2.4%,而中国CPI同比下降0.1%,体现了两国不同的物价水平。因此,虽然中国GDP实际增速高于美国,但包含通胀因素的名义增速和GDP增量却不及美国,这成为两国GDP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全球GDP最终以美元计价,美元霸权赋予美国天然优势。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7.176,较2024年一季度的7.103有所贬值。仅此一次汇率波动,就导致中国GDP兑换为美元后缩水约500亿美元。若汇率保持不变,中国一季度GDP占比可回升至60%左右。然而,美联储迟迟不降息,对其债务扩张的可持续性造成反噬。一旦下半年开启降息,美元很可能进入贬值周期,人民币则可能升值,届时汇率波动反而可能缩小中美GDP差距。
最后,中美两国GDP统计方式和内容存在差异。中国采用生产法,美国采用支出法,这与两国的国情和产业结构有关。虽然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但统计范围却存在显著差异。“虚拟租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采用市场租金法,而中国采用成本折旧法,导致美国统计数据明显高于中国。2025年一季度,美国房地产贡献了9430亿美元的GDP,而中国仅为3600亿美元,其中美国“虚拟房租”贡献了6100亿美元,远超中国。这种差异体现了美国高度金融化的经济结构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之间的巨大区别。美国经济高度金融化,各行业与金融服务深度绑定,虚拟经济成分过高;而中国GDP则建立在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全球第一的出口规模之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结构,最终导致了GDP统计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也体现了工业帝国与金融帝国在GDP统计上的巨大差异。 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和金融实力控制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而中国则依靠占据全球30%的制造业产能向全球输出商品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