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了,人口数量这两年都开始往下走,很多人觉得,是不是人口太多了,资源才紧张,干什么都得挤,才这么内卷。
于是就有人琢磨了,要是将来中国人口减到只剩八亿人,人没那么多了,资源相对足点,日子会不会比现在更轻松自在,更舒服?
关于生孩子的话题,大家听到的消息可能都不太轻松,根据2024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家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得很低了。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头倒数第二,甚至可能比一些预测的数字还要低,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量离维持人口规模需要的水平差得远。
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发生的,出生人口从2017年开始,已经连续七年往下走了。
之前想生二孩三孩的人差不多都生完了,加上愿意生的年轻人本来就少,生孩子主力年龄的女性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除非有特别给力的鼓励政策,不然出生人口下降这个大趋势恐怕不太容易扭过来,当下这个生育率低迷的状况,确实让很多人心里有点害怕。
要说为什么现在大家不太想生或者不敢生孩子,原因其实很复杂,其中第一个就是观念改变,大伙儿的心思跟以前不一样了。
过去总说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觉得多生孩子是本分,也是保障,现在年轻人更看重自己,想实现个人价值,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生孩子这事,不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了,而是个选择题,还是必须是得慎重的那种,这就牵扯到下面第二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钱。
养孩子尤其是好好养,花销太大了,房子、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特别说教育,现在课外班、兴趣班这些支出太厉害了,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24年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养大一个孩子(养到17岁)的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在全球都算高的,比许多国家都高,仅次于韩国。
除了直接花钱,还有机会成本。特别是对女性来说,生了孩子照顾家庭,对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太大了,可能就得牺牲晋升机会甚至辞职,这损失不是一点。
所以种种原因加在一起,让很多年轻人面对生孩子这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干脆就打了退堂鼓。
想扭转这个局面,光靠大家想开点或者克服一下肯定不行。
面对生育率持续下降这个现实,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在慢慢变化,专家们提出了不少主意,很多都相当实在,最直接的肯定是补助,要给生孩子的家庭补贴。
还有建议说,在税收、买房这些方面也给优惠,让大家有更多底气,光给钱还不够,还得解决没人带的问题。
现在的托儿所太少了,特别是0到3岁孩子的入托率特别低,很多家庭老人帮着带,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得大力增加普惠性的托育服务供给,让年轻父母能喘口气去工作,如果老人带孩子,也考虑给点补贴,是对他们付出的认可。
更重要的得把工作和家庭的矛盾解开,特别是保护女性的就业权益,不能让女性因为生孩子就在职场上吃亏。
看看别的国家,有的地方做得就好,法国就是个例子,他们鼓励生育很早,有一套很细致的补贴体系和多种多样的托儿服务。
各种保障让他们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里算高的,德国也学北欧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夫妻双方都带孩子,他们生育率也回升了。
反观亚洲这边,日本更是出了名的老龄化严重,国家也一直在想办法,可虽然也鼓励,但政策力度不够。
所以所谓国家做出调整,给大家打造一个大靠山,让大家敢生,能生,养得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努力了,人口还是继续减少,甚至降到八亿,日子会变成什么样?
先说可能舒服的一面,人少了,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人均资源变多。同样多的耕地、淡水、能源分到每个人头上多了,感觉手里更宽裕了。
交通和公共服务可能也没那么挤了,办个事排队不用那么久,在就业市场上,狼多肉少的情况可能也会缓解一些。
内卷或许能轻点,找工作没那么拼命了,而且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能更容易享受到教育和资源的优惠。
但是人口减少的负面效应,显然比好处要多得多,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不够用了。
制造业、服务业这些特别需要人手的行业可能就犯愁了,得花更多钱请人,这会让商品和服务成本增加,过去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建立起来的优势就没了。
即使有像人工智能,自动化这些技术来补,这也不是马上就能完全替代所有人工的,而且技术升级需要巨大的投入。
更麻烦的是养老和医疗,人口少了,但老年人比例肯定会大幅增加。
干活的年轻人少了,交社保的钱就少了,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养老金体系压力会非常大。
老年人病痛多,对医疗的需求也高,但这会儿医护人员可能也少了,看病排队,医疗质量这些可能都会受影响。
教育资源可能也面临问题,小孩少了,学校硬件还在,可能出现资源浪费,一些农村学校可能得合并甚至关闭,这会影响教育公平。
所以人口降到八亿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到底好处更多还是坏处更明显,可能取决于社会能不能有效地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问题。
如果能通过政策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把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消化掉,也许真能实现一个小而美的社会状态。
但如果应对不好,反而会非常艰难。
生育率下降确实是个大难题,它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拿出更多实质性的措施,也需要大家适应。
说到底未来日子过得怎么样,不是人口数量说了算,而在于我们如何一起努力,把问题变成机遇,让社会保持活力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