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非银行支付行业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合规红线进一步收紧。南都湾财社记者根据企业预警通最新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6月30日(以处罚日期计算),全国范围内支付机构已累计收到罚没款项约1.25亿元,涉及快钱支付、汇元银通、中通支付等30余家支付机构,覆盖头部机构与区域中小型企业。
从罚单特征来看,单笔超千万元的大额罚单涉及3家机构,汇元银通以2431.42万元罚没金额居首,中通支付、广州市汇聚支付紧随其后,分别被罚1894.52万元、1061.78万元,三大机构罚单合计占总额近41%;此外,违规领域高度聚焦,频繁出现的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和商户管理不力这类“顽疾”合计占比约60%,成为监管重点打击的“重灾区”。
支付业上半年合计被罚1.25亿元
行业合规成本持续攀升
2025年上半年支付行业罚单规模呈现“大额主导,领域聚焦”的特征,1.25亿元的罚没总额中,单张百万元以上罚单占比超60%,大额罚单成为拉动总额的核心力量。从具体数据看,千万级罚单虽仅3张,却贡献了总金额的43%(合计5387.72万元),单笔最高达2431.42万元的罚单被汇元银通收下,创上半年单笔罚单纪录;500万-1000万元区间罚单同样为3张,被罚机构分别为:快钱支付、海科融通支付和盛迪嘉支付。
具体从千万级罚单来看,2025年6月18日,汇元银通(北京)在线支付技术有限公司被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罚款2431.42万元,其违规行为涵盖预付卡在未签署合作协议的特约商户使用、支付接口管理不规范、非同名划转、未落实实名制及账户限额管理等多重问题;5月26日,中通支付有限公司因10项违规原因被央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罚款1894.52万元,包括未按规定建立网络接口制度、未履行客户尽职调查义务、未监测可疑交易、资金结算违规等;2月19日,广州市汇聚支付被央行广东省分行罚款1061.78万元,违规事项涉及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有关清算管理规定及违反有关支付机构管理规定。
五百万元级罚单分别包括:2025年6月26日,快钱支付被央行上海市分行罚款625万元,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等多项违规;4月24日,北京海科融通支付被央行北京市分行罚款835.40万元,主要因未落实交易信息真实可追溯要求、违反商户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服务协议未约定手续费费率等问题;3月3日,盛迪嘉支付因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原因被央行深圳市分行罚款739万元。
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上半年被罚机构呈现“全行业覆盖”特征,既包括市场份额较高的头部支付机构,也涵盖区域型中小型机构及细分领域服务商。头部支付机构中,快钱支付、通联支付、银盛支付、乐刷支付等行业知名机构均在列;区域型支付机构有四川商通支付、辽宁新天支付、兰州易家万通支付等;细分领域服务商则包括专注于预付卡业务的汇元银通、聚焦交通场景的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等,其违规事项与细分业务场景深度绑定,如预付卡超限额、支付接口滥用等。从这种“无差别”监管态势不难发现,无论机构规模与业务范围如何,合规底线均不可突破,支付行业正进入“全员合规”的严监管周期。
违规行为TOP榜单:反洗钱与商户管理
监管触角向精细化延伸
从上半年支付行业罚单的违规细节来看,违规行为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频繁出现的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和商户管理不力这类“顽疾”合计占比超60%,成为监管重点打击的“重灾区”。另一方面,监管呈现细致化和精细化态势。网络安全、支付账户管理等细分领域的违规行为被单独列出并严罚,凸显出监管处罚向“精细化”的转变——罚单不再局限于笼统的“违规经营”,而是具体到“未按规定留存某类材料”“某一项协议未明确约定费率”等细节,倒逼支付机构筑牢每一个合规环节。
具体来看,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在上半年被罚原因中出现最为频繁,违规行为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
例如,2025年5月9日,深圳市快付通支付有限公司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多项反洗钱违规,被央行深圳市分行罚款351.92万元;4月24日,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被央行北京市分行罚款835.40万元。
“可以看出,部分支付机构仍没有充分认识到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健全的反洗钱合规管理体系,包括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等环节。”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同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当前也有部分支付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进而放松反洗钱监管要求。
除常见“雷区”外,随着支付业务向数字化、场景化深度渗透,网络安全与支付账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上半年监管关注的“新焦点”。这类违规虽“新兴”,但处罚针对性更强,反映出监管对“技术风险”与“用户资金安全”的双重重视。
网络安全方面,2025年2月10日,山东一通支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未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被央行青岛市分行警告,虽未产生罚金,但标志着支付机构的“网络安全应急义务”已被纳入刚性监管。
从整体违规趋势看,监管对支付行业的合规画像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既紧盯反洗钱、商户管理等传统风险区,也强化对网络安全、账户管理等新兴风险点的覆盖,处罚依据从笼统违规转向具体条款,体现了精准监管、靶向治理的思路。
王蓬博表示,“从罚单涉及的内容来看,涵盖了反洗钱、商户管理、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既有频繁出现的反洗钱和商户管理等‘顽疾’,也有新的处罚内容披露。这说明监管部门对支付行业的监管正在覆盖了支付业务的各个环节。”
此外王蓬博强调,支付机构不能为了短期的业务利益而忽视合规风险。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评估反洗钱风险,对于高风险业务要谨慎开展,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此外也应该对合作商户和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强尽职调查与持续监督。
13张“长期有效”牌照下发
对支付机构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
2025年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堪称“生死考验”的关键节点,支付牌照的续展结果不仅关系到机构的存续资格,更将成为行业加速洗牌、格局重塑的核心分水岭。2025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首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换证)公示信息显示,13家非银支付机构支付牌照有效期变更为“长期”,6家机构牌照续展状态变更为“被中止审查”,或“不予续展”,或“申请主动退出”。
这是自2024年5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后的首次续牌公示,也是央行首度拟批准续展有效期为“长期”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虽然牌照有效从五年一续变更为长期有效,但“长期”并不意味着“永久”。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本次牌照有效期的更新,透露的是支付行业监管走向常态化,触犯红线仍会被撤销牌照。
王蓬博分析称,13张牌照变为“长期有效”,体现了监管思路向备案制转变,有利于打破行业周期性续牌压力,为机构长效经营与战略布局注入稳定预期。“但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反而对支付机构的合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从牌照管理到业务运营,《条例》的目的就是构建对支付行业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他认为,《条例》中对合规的要求明显增加,通过全链条监管、穿透式股权管理、过渡期安排等机制,推动着支付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支付机构相应的合规短板也逐渐补齐到金融基础设施应有的水平。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