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态度软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特朗普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出现了明显软化,最近的言辞更是让人感到意外。这种变化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在此背景下,美国高层官员如贝森特和卢特尼克频频发声,试图重新开启与中国的谈判,那么美国人到底在怕什么呢?特朗普的语气转变,恐怕不仅仅是外交辞令那么简单。最近,参议员鲁比奥的一番话,揭示了特朗普内心的真实担忧。
特朗普为何越来越软?
我们不妨从近期的言论中去分析特朗普的变化。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将以友好的方式与中国竞争。”这一表态显然显得异常温和,放弃了过去那种咄咄逼人的语气。什么叫“友好的方式竞争”?这无疑是软化言辞的一种体现,似乎暗示着美中之间的对抗可以通过更多对话与合作来解决,而非单纯的敌对竞争。
而在7月16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贩运法案”时,也再次提到了中国,并且语气大为不同。过去,他曾因芬太尼问题对中国发起过强烈指责,并采取加税措施,但这一次,特朗普却表示:“我认为中国一直在帮助我们……自从我上任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与中国展开积极对话,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尽管话语中略带自夸的成分,但明显看出,这与他曾经对中国强硬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彭博社的报道进一步揭示了特朗普在处理中国问题上的态度变化。首先,在与下属的会议中,特朗普要求采取“最不具敌意的”政策;其次,英伟达公司向中国出口用于开发人工智能所需的H20芯片,特朗普对此表示支持。这些细节表明,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逐步软化,虽然在言辞上做出了调整,但是否真有意转向,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政治博弈与特朗普的背后算计
事实上,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并非完全由个人喜好决定,而是深受他背后的最大支持派别——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派别的影响。特朗普能两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背后离不开MAGA的强力支持。然而,最近由于爱波斯坦事件的发酵,MAGA内部的批评声浪逐渐增大,特朗普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政治危机。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他甚至采取了新一轮的关税战政策,试图取悦MAGA支持者并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专家普遍认为,特朗普最近的言辞变化,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一方面,他想避免激烈的立场影响即将举行的两国元首会谈;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尽快达成一项类似他第一个任期内的贸易协议。若能与中国达成一揽子协议,不仅有助于改善中美关系,还能迅速结束全球范围内的关税战。
然而,这一切看似表面上的软化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恐惧。鲁比奥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到,多个国家正在逐渐与中国达成协议,准备通过本币结算来进行贸易。这种现象,暗示着一个新的全球贸易体系正在成型,逐渐排除美元和美国的主导地位。
特朗普真正的恐惧是什么?
鲁比奥的话揭示了特朗普内心的真正担忧: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元的新全球贸易体系。他认为,中国正在推动用本币结算来替代美元,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经济体中,人民币的使用正在不断扩展,这对于美国来说,意味着它将被排除在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地带。
事实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已经开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本币结算合作,这使得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逐渐受到挑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显著,尤其是对欧盟、东盟、非洲以及印度等地区,增长幅度分别为7.9%、14.3%、23%和15.4%。这一趋势表明,美国正在逐步被排除在一个更加自由、更紧密的全球贸易体系之外,而这种体系越来越倾向于本币结算,不再依赖美元。
至于欧盟,虽然存在摩擦,但两者的贸易关系却在不断深化。7月中旬,欧盟中国商会与欧盟委员会就加强中欧汽车产业合作进行了积极对话,显示出欧洲与中国在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加。事实上,特朗普的关税战无形中加速了这一新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若其他国家选择更自由、更灵活的贸易体系,并普遍使用本币结算,那么美元的全球地位无疑将受到极大威胁。
结论:特朗普的贸易战是双刃剑
特朗普如果继续加大关税战的力度,势必会将美国进一步排除在全球经济的新秩序之外,而这种新秩序正在快速成型。美国急需通过谈判达成贸易协议,以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因此,目前急于达成协议的,正是美国而非中国。如果世界各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合作,那么全球经济将迎来一个更加平衡、自由的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美元的主导地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特朗普的真正恐惧,正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