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后,感受到最多的是“超预期”“不容易”“有韧性”等等。半年时间,180余天,从冬到夏,给我们认识中国经济、推动中国经济,提供了很多新的观察,留下不少有益启示:
上半年能实现5.3%的增长,“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当积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较适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加快使用,“两重”“两新”效应持续显现。 这半年,经济运行的结果“超预期”,政策的作用效应也“超预期”。
政策管用,给人信心。上半年的“政策投放”有几个特点:一是针对性比较强,政策之间形成了“组合拳”,政策取向鲜明且一致;二是出台实施政策体现了“能早则早、宁早勿晚”,跟不确定性抢时间;三是在政策落实上加强了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加强了社会预期引导。
管用的政策至关重要,企业的力量不可小觑。上半年,在各方政策支持下,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一是关税战袭来,外贸承受巨大冲击,很多企业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方向,努力化危为机。二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很多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既给自己赢得空间,也给整个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添砖加瓦。
亿万个有力量感的经营主体,构成了中国经济有韧性的躯体。
中国经济从来不是在温室里长大,而是在经受风雨、爬坡过坎中前进。 前进,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内需不足,一直是主要难题。上半年,提振消费的多方努力见到新的成效,突出表现在服务消费加快,假日消费拉动作用增强,部分升级类消费增速加快,绿色消费亮点很多。 消费逐渐活跃起来,令人欣喜,但也要保持冷静清醒,看到从消费端化解内需不足仍有很多难题未解,相关努力丝毫不能松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69项重大改革任务,给了一个“五年”的时间表。一转眼,一年过去了。今年上半年,正是落实三中全会部署的关键阶段,重大改革动作连续出台。围绕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促动经营主体活力释放,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综合改革效能等,动作频频,力度很大。
改革给发展带来动力。改到深处,难度都很大,越难越要攻坚。改革的作用,既在即期释放,也徐徐展开。改革很难,但也真管用。
今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遇到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同时逢内部转型升级正到攻坚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也扑面而来。无论解难题还是抓机遇,人的状态、队伍的状态很重要。 干与不干、干得好与不好,局面、效果都大不一样。
“超预期”的主要指标,也是在给“干的状态”画像。上半年各部门各地方,落实党中央要求,对经济工作抓得都很紧。有几个特点:一是与去年努力的连贯性强,特别是围绕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实;二是抢抓新年开局、新春开局;三是谋划推动各方面工作的系统性增强;四是工作的“颗粒度”更细,对广大经营主体的关切回应得更及时具体。
脚下有劲,还要抬头看路。今年上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的上半年。除了要完成年度任务,还要奋力收官。“十五五”即将接续到来,今年的努力,也是在为下一个五年的开局打基础。
中国经济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既紧盯当下,也立足长远。比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只是为了今年有多少收获,还要作用于长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既在疏通眼前一些堵点卡点上追求立竿见影,也是通过深层改革动作,给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构建更好市场环境。
这几点有益启示,是来自新时代以来长期的实践探索。今年上半年最新的实践,赋予了它们更丰富的内涵与张力。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