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秦耳】谈及食品消费市场近几年的变化,业内人大多会提到“保质期革命”。如果仔细观察食品市场上在售商品,其保质期越来越短,近些年涌现出各类鲜奶品牌、各类生鲜农产品以及以“桃李面包”为代表的短保质期面包糕点品牌。这些推动消费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则是近些年我国对于“冷链物流”体系的打造。
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上,记者采访到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头部企业前海粤十轮值董事长史伟琦,就冷链物流市场格局、技术创新、数据价值及全球化布局等问题谈及了他的看法。
前海粤十轮值董事长史伟琦
“冷链供应链相关数据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运营要素,更是产业数字化的战略资产。”史伟琦讲到。
在他看来,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这就标志了冷链物流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数字农业的指导下,对整个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运营成为冷链物流改革的关键。“数据畅通与规范是释放其价值的前提。” 史伟琦表示,前海粤十始终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参与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数字化仓库数据分类与接口要求》等多项国家标准,既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注入动力,也巩固了自身在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在技术层面,前海粤十通过 “物联网 + 区块链 + AI” 三位一体架构,保障物流数据全链路畅通。“我们的智能供应链平台深度对接多家银行风控系统,将数据转化为涉农小微企业的信用资产。” 史伟琦介绍,依托 “冷链数字化 + 供应链金融” 双轮驱动模式,企业已为全国数百家涉农小微企业注入近百亿元资金,有效破解了农业金融 “融资难、成本高、周期长” 的难题。
在谈到当前冷链物流市场的格局,史伟琦提到“我们并非单纯的物流企业,而是全球领先的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科技综合平台。”
不同于京东冷链、顺丰冷链等物流体系。史伟琦介绍,前海粤十以冷链信息化为底层,逐步构建起贯穿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运营体系,业务已从单一冷库信息化服务,拓展至供应链综合服务及冷库特种机器人等创新领域,实现了原材料采购、全球贸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全环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 “四流合一”。
“我们聚焦‘信息 + 交易 + 物流 + 金融 + 机器人’五位一体的农产品全链条解决方案,” 史伟琦补充道。目前,前海粤十已服务全球 4000 余个农产品冷链园区,链接数万家冷链供应链企业、超 37 万家 B 端客户,整合 3000 多条物流线路覆盖 500 多个城市网点,2025 年上半年度业绩突破 341 亿元。
与此同时,史伟琦表示不同于其他物流体系,前海粤十冷链不仅仅适用于大型冷链主体。对于中小型冷库,前海粤十通过技术模块化、成本轻量化、运营本地化三大策略,有效降低了中小型冷库接入冷链数字化的门槛。其核心逻辑在于:以数据为纽带,将分散的中小主体纳入规模化冷链网络,同时保留灵活性。这种模式既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趋势,又能精准解决中小微企业“用不起、不会用、不敢用”的痛点,推动冷链基础设施的普惠化发展。
而在这次链博会上,前海粤十带来的 “低温特种机器人(企鹅 MAX)” 与 “全球冷链智能协同云平台” 引发广泛关注。史伟琦表示。冷链行业正面临人工短缺与运营成本攀升的双重挑战,而传统冷库的低温环境(-18℃至-30℃)和频繁的冷热切换工况,使得人工作业存在健康风险且效率低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海粤十开发出相关产品。其中,企鹅 MAX具备 - 30℃极寒稳定运行能力,可在高湿雾气环境自适应;超高层级防抖系统让定位精度达 ±5mm,货架空间利用率提升 70%,人力成本降低 30%。
全球冷链智能协同云平台作为首个跨境冷链全链路数据中枢,通过分布式云架构支持千万级冷库数据实时交互;区块链技术确保库存记录、贸易单据不可篡改,构建跨境冷链信任基石。整合全球航线、港口拥堵、政策变动等实时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动态生成最优运输路径,降低跨境冷链成本25%,时效提升30%。
据悉,企鹅系列机器人已在深圳港冷库投入使用,结合智慧冷链园区数字孪生平台,助力深圳港推进无人化港口建设。链博会期间,前海粤十与东久新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为亚洲最大物流单体项目 —— 平谷智慧城市物流谷提供支持,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智能仓储、无人冷库等功能于一体的 AI 智慧物流园区。
“本次链博会,我们不仅展示了‘企鹅 MAX’和全球冷链智能协同云平台,与建设银行联合发布"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方案"战略合作周年成果,还与中物联冷链委、广益建发、东久新宜、链库等签署合作协议。” 史伟琦坦言。他认为通过深度交流,链博会真正帮助企业精准把握了市场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