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天才法案》(Genius Act),中国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即将于8月1日生效,以及欧盟委员会已于6月下旬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条例》补充修正案,全球稳定币领域正迎来“窗口期”。《每日经济新闻》特别策划推出“祛魅稳定币”系列专访,邀请多位顶尖学者,试图穿透稳定币“稳定”的表象,拆解其底层运行机制,展开兼具专业深度与现实价值的全方位讨论。
从摩根大通到花旗,越来越多金融巨头正加快推进企业稳定币发行计划。亚马逊、沃尔玛等公司也传出正筹备自有平台稳定币。《天才法案》落地后,稳定币已不再是加密货币行业的“边缘概念”,而成为大型机构主动试图掌握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谁能发币、发什么币、币能买什么,正在成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关键问题。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宏观研究部主任靳卫萍指出,稳定币的核心竞争不在于它锚定哪种法币,而在于它背后是否有真实、可信的交易场景支撑。
“你能拿它买车、买资产、买服务,才会有人使用。”她强调,当前这场稳定币竞赛,其实是技术、金融规则与价值流动权的多重博弈,谁构建出可落地的应用网络,谁就拥有未来的金融主动权。
稳定币成 特朗普解决“特里芬悖论”的新手段
NBD:美国最近正式签署了稳定币相关政策法规,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
靳卫萍:稳定币早在十年前就出现了,作为虚拟货币的衍生形态,其自诞生之初便受到一定关注,但长期游离于系统性监管框架之外。当时的虚拟货币市场整体比较混乱,缺乏监管框架。稳定币的优势非常清晰,其交易便利性高度契合当今时代需求,国际上需要这样便于支付的虚拟货币。
从美国政府的视角来看,稳定币在当下真的具有很强的价值。
特朗普政府为解决美债问题已进行多番尝试:最开始提出所谓“海湖庄园协议”,希望发行50年到100年的超长期国债,但没人买账;接着又是所谓的“宾州计划”,试图让本国银行内部消化美债;稳定币是他的第三步棋,通过吸收市场上的美元或短期资金,来替代传统国债融资。
具体而言, 以稳定币换美元,再用吸纳的美元去购买美元现金、通知存款、93天内到期的美国国债、回购协议、逆回购协议、仅投资前述资产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由于稳定币持有者可能需要随时兑付美元,所以不能配置长期国债。这种运作结构恰好与特朗普政府的融资缺口形成匹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6f54aa234
NBD:除了财政动机,美国是否还有其他考量,例如政治因素?
靳卫萍:有。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坚决反对虚拟货币,认为是骗局。但由于建制派的干扰,当时政府财政吃紧,多次面临关门危机。到2024年竞选期间,他获得大量加密货币公司的资金支持,其家族甚至直接参与发币,马斯克亦在相关领域为其提供指导。在此过程中,特朗普发现了这一领域的生财潜力,态度也随之转向,将“打造美国为全球虚拟货币中心”作为其竞选承诺,这实则是对金主的政治回馈。
更深层的动因在于,特朗普试图通过美元稳定币来破解“特里芬悖论”这一结构性矛盾:美国若要维持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美元,这却与其维持国内贸易平衡和财政稳健的目标形成冲突。而美元稳定币恰好能在保持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同时,维持贸易平衡以及制造业回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既延续了美元的全球金融功能,又有助于国内资本回笼,堪称一种制度创新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举措未必能如特朗普所愿解决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美国“脱实向虚”的倾向。美元回流后,美国国内资本不一定会像中国那样投向实体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回报周期长,更可能催生虚拟货币交易的投机动力。因此,美元稳定币或许能解决美国的短期美债问题,却难以根治长期结构性问题。
稳定币发行机构本质上有天然的“超发”冲动
NBD:能谈谈美元稳定币的风险吗?
靳卫萍:稳定币的发币机构有天然的超发冲动。虽然其表面宣称锚定美元、实行等额兑换,但发行稳定币的机构本质上已具备“类商业银行”的派发货币的权力。 用户注入美元,机构发行稳定币,在此过程中,它们存在超额发行的动机。赌的就是用户不会拿稳定币大规模换回美元。
NBD:超额发行难道不会违反监管规定吗?
靳卫萍: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尽管特朗普政府推出了相关监管法案,但 “监守自盗” 的风险普遍存在。发行机构若预判用户不会集中要求兑付美元,便可能通过超发稳定币获取额外流动性,实现“钱生钱”。这些超额发行的稳定币一旦流入灰色乃至黑色产业市场,就能为机构带来额外的金融收益。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监管持续放松,更使得此类监守自盗行为的发生概率显著上升,最终势必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对于中小经济体而言,若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其自身的货币发行权可能被稳定币发行机构掠夺。
NBD:如此说来,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金融主权之争?
靳卫萍:正是如此。美国试图通过稳定币延伸美元功能,维护其全球金融主导地位。欧盟担心稳定币削弱央行权力,国际清算银行甚至不承认其 “货币” 属性,这背后正是不同主体对金融主导权的博弈。
稳定币的关键不在于锚定什么,而是能买到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407692555
NBD:那么,未来是否会出现不同稳定币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
靳卫萍:会的。只要符合相应资质,几乎谁都可以发行稳定币,比如,英伟达可以发,马斯克也可以发,而且他们已经表露这方面的意愿,原因很简单——稳定币交易便利、手续费低,稳定币交易可能是最适合AI时代的交易方式。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稳定币竞争的关键并非“谁来发币”,而是“谁来制定规则”。谁掌握了规则制定权,拥有更强的算法能力和算力基础,谁就能构建起主导性的全球金融网络。说得直接一点,规则的灵活性、算法的效率、系统的稳定性,将直接决定谁能更高效地吸引全球热钱,将自身稳定币嵌入真实交易场景中,成为数字金融默认的“基础设施”。
至于稳定币锚定哪种法币,实则是之后要考虑的问题。关键在于谁能主导规则和价值流动,这直接决定了最终谁能从全球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大收益。当一套体系能更高效地创造收益,自然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就像美股市场即便估值处于高位,仍能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
打个比方,未来稳定币的发展态势主要是真实世界资产(RWA),例如广发证券(香港)联手HashKey Chain,搞出了全港首个每天能申购赎回的代币化证券“GF Token”。如果收益稳定、信用可靠,也完全有可能吸引用户使用相关稳定币进行投资。其他的RWA,RDA(Real Data Assets,真实数据资产)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