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网》文/笔尖财经
7月21日,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能源革新股票披露了二季报,在投资者的一片哀怨声中,基金经理杨宇有些落寞。面对业绩与规模的大幅跳水,他在思索一个问题:怎样让投资者重拾信心,换回市场信任?
大幅“跳水”
在天天基金网的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基金吧里,投资者的一段段留言显得刺眼:“华夏能源革新是被华夏公司抛弃的一只基金,专门用他来高买低卖,利益输送!”“新能源在之前早已爆炒过,现在早已在走下坡路,得再过一个周期了。”“垃圾之最,当之无愧”“华夏在忙什么?规模连续四个季度大幅度下降说明什么?为自己之前的认亏斩仓感到特别明智!”……
一句句情绪饱满的留言,难免给基金经理一定的心理压力。
翻开华夏能源革新股票二季报,《笔尖网》发现了该基金净赎回背后的重重危机。
华夏能源革新股票A、华夏能源革新股票C在二季度已实现收益分别为-11555.51万元、-863.45万元;本期利润分别为-34184.15万元、-2480.34万元。季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华夏能源革新股票A、华夏能源革新股票C份额净值增长率分别为-4.03%、-4.16%,均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2.12%。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7月22日,华夏能源革新股票A年内收益为-1.06%,逆势远远跑输同类基金(同类基金年内平均回报率为14.02%);近三年,华夏能源革新股票A更是亏损37.93%,与同类平均-4.16%的平均业绩相差甚远,在752只可比基金中排名第709名。
妥妥的垫底水平,让投资者信心受挫,导致持续赎回。季报显示,华夏能源革新股票A、华夏能源革新股票C期末基金份额总额分别为336434.55万份、11171.88万份,与期初相比分别净赎回份额17502.18万份、10259.24万份,净赎回率分别高达49.45%、47.87%。基金净值规模方面,2024年年报显示其规模为105.21亿元,而到了2025年二季度,规模已降至77.78亿元,降幅较为明显。
可以说,大幅“跳水”,不止是业绩,还有规模以及投资信心。
“节奏”不对
天天基金网显示,杨宇为四星级基金经理,累计任职时间3年又312天,现任基金资产规模85.17亿(6只基金)。其曾任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程师,在2017年7月加入华夏基金,历任投资研究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21年9月起任基金经理。
华夏能源革新股票曾经在市场中熠熠生辉,其规模一度颇为可观。在2021年之后,却踏上了规模逐渐下降的轨迹。杨宇在2024年7月12日开始接手,没想到更是加剧了规模的缩减,仅上半年规模缩水27亿元。
有市场人士称,杨宇管理的基金同质化严重,管理策略多为复制,且对市场的“节奏”把控不好。华夏能源革新股票的二季报称,“我们努力通过扎实的基本面研究,来寻找新能源行业中的超额收益”,重点布局汽车电动化、汽车智能化、新能源发电。同时,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在二季度加仓了部分锂电材料相关标的。杨宇认为这些公司处在周期底部位置,随着未来需求增长和产能逐步出清,盈利能力有望触底回升,从而带来较好投资机会。
具体来看,逆势增持宇通客车、中国核电;减持比亚迪,持仓占比从7.09%骤降至3.30%;新晋重仓科达利、中天科技、思源电气入列前十大重仓股。
事实上,自调仓以来(即7月份以来),截至7月22日,减持的比亚迪依然上涨2.95%;而新晋的重仓股表现平平,科达利、中天科技涨跌幅分别为0.98%、-0.07%;逆势增持的宇通客车、中国核电同期涨跌幅也仅为2.70%、0.21%。
业内人士认为,华夏能源革新股票跌出规模百亿元阵营,是新能源行业周期、基金经理能力边界与市场资金偏好转变的三重结果。对持有人而言,坚守新能源需要承受估值出清与技术迭代的煎熬。
业绩与规模双降的背后,是一场关于信任与时间的持久博弈。拿什么才能换回投资者信任?是摆在杨宇乃至华夏基金案头的一道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