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举行的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晓丽介绍了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的建设运营成效。该平台自2020年运行以来,已累计助企融资突破1.2万亿元,成为破解产融信息不对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雁争)在24日举行的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晓丽介绍了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的建设运营成效。该平台自2020年运行以来,已累计助企融资突破1.2万亿元,成为破解产融信息不对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
王晓丽指出,平台建设源于四方面背景:应对国内外经济复杂性以提升产业链韧性、落实产融工作共识、依托数字技术支撑产融合作、助力科技创新与工业绿色发展。平台2020年7月上线,2021年2月正式运行,目前已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多个特色专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运行四年多来,平台成效显著。在打破信息壁垒方面,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30多个部门60余项涉企数据、2000余项企业标签,通过6大维度32项指标生成评估报告,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决策支撑。在服务重点领域方面,累计入库企业39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比91%,制造业占比超60%,精准聚焦实体经济薄弱环节。
金融资源汇聚方面,平台吸引3000余家银行、证券、私募等机构入驻,上线800余项金融产品,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超25%,构建起一站式融资服务体系。融资成本优势突出,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超70%,202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有效降低企业融资负担。
在专项工作支撑上,平台成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路演项目主要来源,260余个项目入选;助力科技创新再贷款投放近5000亿元,服务2万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广72项产融试点城市典型案例。同时,上线25个特色专区,为先进制造业、工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5层金字塔企业标签体系和“3+3+3”服务模式。
王晓丽表示,平台下一步将聚焦四方面发展:完善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强化新型工业化支撑能力、扩大合作与产品创新、培育产融合作生态,持续发挥免费服务、安全可靠的优势,打造产融对接“高速路”,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