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言
前言
2015年,一场关于中国人口未来的预测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当时有专家信心满满地宣称,一旦放开二胎政策,中国将迎来新一轮生育高峰,新生儿数量能飙升至惊人的数字。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专家多年前的预测,最后惨遭打脸,别说每年新生儿数量激增了,不断崖式下跌已经是最好的局面,年轻人压根就不愿意生孩子。
那么,现如今每年新生儿人口是多少?年轻人不生孩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放眼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人口始终是一个大问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为这片古老土地带来了久违的和平,战乱平息,百废待兴,人们终于可以安心生活。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开始了一段稳定增长的历程,那个年代,“人多力量大”不仅是口号,更是现实的写照,家家户户都希望多添丁进口,生八九个孩子的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进入六十年代初期,一场特殊的困难时期让整个国家经历了严峻考验1961年,全国新生儿数量跌至历史最低点,仅有949万。
但中国人的韧性在困境中展现无遗,仅仅一年之后,随着形势好转,1962年的新生儿数量就反弹到2451万,开启了一个持续多年的婴儿潮时代。
整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初,中国迎来了人口增长的黄金期,那时的中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年超过2500万的新生儿,让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
但快速的人口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粮食供应、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各种资源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推出了“计划生育政策”。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而随着这项政策的深入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八十年代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更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一个孩子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小皇帝”“小公主”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进入新世纪,年出生人口稳定在1500万左右,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而2005年,中国总人口突破13亿大关,成为了人口大国。
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悄然浮现,当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开始失衡,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
专家预测出现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4年,“单独二胎”政策开始在各地试点,2015年,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出台,当全面二胎政策的消息正式公布时,整个学术界都沸腾了。
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教授更是放言,一旦二胎政策放开,中国将迎来一个持续4到5年的生育高峰期,每年新增人口将会有2000万。
要知道,当时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已经在1500万左右徘徊多年,如果真能达到2000万,那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翟振武教授这一说辞也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调查依据的。
在“单独二胎”政策正式实施前,国家曾对城市、农村等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多半数的人都有要二胎的意愿,这是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生育需求。
就像弹簧,压得越久,反弹越猛,“计划生育”的时候,人们想生二胎却不能生,只能有一个孩子,而现在有了“二胎政策”,那些家庭终于能生第二个孩子了。
也是因为如此,专家的话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关注,纷纷期待出生率能出现激增,但现如今十年时间过去了,专家的预测真的实现了吗?
根据数据来看,2016年是“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这一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万,比前一年增加了131万,这一数据似乎印证了专家们的判断。
虽然没有达到2000万的预期,但增长趋势让人们相信,这只是开始,然而2017年的数据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一年的出生人口不升反降,只有1723万。
虽然二孩占比确实提高了,但总量的下降让人始料未及,接下来的几年,现实给了所有预测一记响亮的耳光,出生人口如同坐上了滑梯,一路向下。
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2020年1200万,2021年1062万,到了2022年降到了956万,60多年来首次跌破千万大关,2023年更是只有可怜的902万。
即便是2024年的龙年,传统观念中最受欢迎的生肖年,也只是微弱回升到954万,面对预测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网友们也有些惊讶,这和专家们预测的也相差太多了吧。
其实,专家们之所以出现预测偏差,也是有原因的,用六七十年代的生育模式去预测21世纪的年轻人,就像用算盘去计算航天轨道,工具和对象都不在一个维度上。
人口出生率并不仅仅只是数字,背后有许多复杂因素,专家们看到了政策的松绑,却没有看到年轻人肩上的重担,计算了生育意愿,却没有计算养育成本。
最重要的一点是,专家们没有预料到,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生孩了。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月薪一万,养不起一个娃”,这句调侃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痛点,当专家们还在分析人口数据时,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早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翻开任何一个育儿论坛,最热门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养娃成本”,从怀孕开始,产检、营养品、待产包,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
等孩子出生后,奶粉、尿不湿、婴儿用品,哪一样都省不了,有网友细心算过一笔账:在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保守估计需要200万元。
更让人焦虑的是教育投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如同紧箍咒一般套在每个家长头上,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从孩子会走路开始,各种培训就接踵而至。
而住房问题更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巨石,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得惊人,许多年轻夫妇倾尽两个家庭的积蓄,才勉强凑够首付,每月还贷已经占去收入的大半。
“房贷都快还不起了,哪还敢要孩子?”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即便在二三线城市,学区房的价格也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观念的转变同样不容忽视,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接触到了更多元的价值观,他们不再认为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
“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反问,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或是环游世界上。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父母那代人,生孩子是因为没电视看;我们这代人,不生孩子是因为电视太好看”,虽是调侃,却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当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当个人有了更多选择,生育不再是唯一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