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舢/文
2025年夏季热浪蒸腾,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基地上,银灰色球罐如钢铁星球般阵列于管廊之下,在烈日下折射出金属冷光。百米高的异丙苯塔在液压吊臂牵引下精准落位,这是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的核心设备,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总承包。现场工程师抹去汗水,对《八闽氟材料》坦言:“国内这种数百亿级项目,在石化行业里越来越稀缺了。”
这个判断背后是残酷的石油化工行业现实——随着国内大型炼化项目布局基本完成,传统石油化工工程市场正快速收窄。作为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油气服务领域工程承包商第一名、2025年位列“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第28位的中国化学,面临着战略转型的生死命题。
全球化工工程龙头的转型生死局
中国化学是全球化工工程龙头,2024年营收1866亿元(同比增长4.14%),净利润56.88亿元,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承建了国内大部分大型化工、石化项目,国内化工工程细分领域稳居第一。
从疫情后,房地产业一蹶不振,路桥等大基建项目也过了高峰,从中国建筑、中国交通、中国铁建等工程类央企来看,未来日子难过。中国化学作为“八大”工程央企之一,同样面临传统工程市场萎缩的困境。
国内大型石化工程饱和,增量项目断崖式减少,2024年以来国内大型炼化项目审批显著放缓,山东、浙江等传统石化大省新建项目锐减。中国化学虽在前些年承接多个超级石化工程EPC项目,但此类项目进入尾声后,后续新增大项目订单缺口显著。工程建设市场减速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应收账款高企,中国化学2024年末应收账款362.52亿元,是当年净利润56.88亿元的6倍多,比2023年末应收账款262.52亿元大幅增长38.08%。显示项目回款周期拉长,工程业主方(如地方政府、石化企业)资金链紧张已传导至上游承包商。
与此同时,中国化学继续深耕海外市场,尽管接连斩获印尼48.12亿元纯碱项目、纳米比亚143.45亿元绿氢项目等重大工程,但国际扩张也受到阻力。中国化学2024年全年境外新签合同额1133.13亿元,占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669.4亿元比例的30.88%;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境外新签合同额414.84亿元,占合同总额比例20.13%,一下子下降了10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地缘政治、宗教的冲突和局部战争注定中国化学的全球化之路并不平坦。
作为技术性特别专业的公司,中国化学的转型与中国建筑、中国交通、中国铁建相比,有着天然的专业技术优势。拥有原化工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八设计院,技术力量雄厚,它可以进入精细化工、高端化学新材料的制造端,并且将产能规模短期内扩大,这是其它普通工程企业不具备的行业及专业优势。
面对困境,中国化学提出“工程承包商+高端材料制造商”的“两商战略”,应对转型的挑战,实施“工程+实业”双轮驱动。
根据公司年报及券商研报数据,中国化学2024年实业及新材料业务收入87.5亿元,同比增长13.42%,成为第二增长曲线重要引擎。传统化学工程作为核心业务,2024年收入1521.82亿元,同比增长6.89%。
对比实业及新材料业务和传统化学工程业务发现,传统化学工程业务仍为中国化学的营收主力,虽然保持稳健增长,但实业板块增速(13.42%)显著高于传统工程(6.89%),显示公司“技术+产业”战略转型初显成效。
而福建是中国化学“两商战略”落地的核心试验区,成为破局关键。
福建战场:千亿工程托底下的技术跃迁
福建近八年(2017-2025年)的石化产业发展堪称“史诗级跃升”,其新项目体量和规模总量不仅在全国首屈一指,更在全球石化产业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
福建石化投资规模3000亿级项目集群全国罕见。
据化工行业媒体报道,福建“古雷石化基地产业初步形成‘芳烃-聚酯’和‘烯烃-塑料’两条千亿能级的产业链,正朝着‘油头’‘化尾’持续强链补链。园区已投产、在建、签约、重点在谈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3228.59亿元。”
仅古雷炼化一体化三大项目总投资就达1437亿元,其中一期:2017年开工,2021年8月试车成功 ,2022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投资278亿元,形成100万吨乙烯及9套下游装置;二期:2024年11月开工,投资711亿元,建设1600万吨/年炼油、15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等30余套装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2024年2月主体工程动工,投资448亿元,由福建能化集团与沙特SABIC合资,年产150万吨乙烯及下游高端材料。
此外,民营巨头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基地2025年投产,总投资300亿元,年产280万吨丙烯、380万吨聚丙烯,单厂产能全球第一,形成丙烷→丙烯→聚丙烯→BOPP薄膜全链条布局。
从产能规模上看,福建的炼化一体化能力也登顶全国。其中:古雷基地规划炼油总产能5000万吨/年,规划炼油能力超过浙江舟山(4000万吨)、广东惠州(2200万吨)等基地,居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首;2025年古雷基地乙烯产能将达380万吨/年(一期80万吨+二期150万吨+中沙项目150万吨),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浙江舟山(420万吨)40万吨/年 ;根据漳州石化基地的规划目标,芳烃产能将达480万吨/年(含福海创石化160万吨、古雷二期200万吨及中沙项目配套产能),远期规划总产能为580万吨/年,有研究报告统计全国七大石化基地当前芳烃总产能1810万吨,尽管考虑到其它基地同样也在规划发展新产能,但福建大概率将晋级为芳烃之王。
福建市场近年石化投资规模全国第一的市场价值,对中国化学战略转型具有工程托底与转型跳板的双重意义。
首先,巨量工程EPC订单维持中国化学工程主业基本盘,为其千亿级业绩支撑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古雷炼化二期(711亿)、中沙乙烯(448亿)等超级项目处于建设高峰,中国化学承担核心装置总包(如中沙乙烯的异丙苯塔吊装由天辰公司完成)。2024年中国化学新签合同额3669.4亿元,其中也包括了福建大项目,贡献显著,支撑主业基本盘,是其工程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开辟出独特路径,以工程现金流滋养技术产业化。中国化学在福建落地的泉州60万吨环氧丙烷产业化实体项目,采用中国化学旗下天辰公司自主研发的HPPO技术,获得23项中国专利授权,打破海外“卡脖子”专利技术壁垒,废水排放量较传统工艺降低99%,环保成本优势突出。
福建战场,既是中国化学维持全球工程王座的基石,更是其从“基建输出”跃向“技术输出”的试验田。
央地绑定:中国化学与福建能化的相互赋能
转型成败关键,在于中国化学与福建能源石化集团(以下简称“福建能化”)共同构建的“技术-资本-场景”联盟。简单地说,中国化学拥有原化工部六大核心设计院的顶级前沿新技术,福建能化拥有成熟的制造能力和生产管理经验,一家全球化学工程央企和另一家东南区域石化龙头厂商珠联璧合,通过资本为纽带深度绑定。
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2021年3月4日的新闻:近日,福建省漳州石化产业重点项目暨古雷开发区第一季度项目集中签约,其中,福建能化集团与中国化学所属中国天辰公司的合作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用地1500亩,年产值130亿元。
等到第二年,中国化学与福建能化投资合作项目进一步明确。据福建省国资委消息,2022年7月13日下午,福建能化所属福建福化古雷公司与中国化学所属中国天辰公司、古雷开发区管委会举行合资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推动高端聚酰胺系列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古雷石化基地石化产业链纵向延伸,进一步促进福建省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两个主导产业串联融合。
时任中国化学董事长戴和根、时任福建能化董事长谢荣兴和时任漳州市长王进足共同参加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时任福建能化副董事长、总经理徐建平主持。这是徐建平与戴和根的第一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是一年后的秋天。福建能化董事长徐建平北上寻求技术水平领先的央企合作,2023年10月19日拜访中国化学时任董事长戴和根,再次伸出橄榄枝,“福建能化集团与中国化学在工程项目、技术研发、产业投资等方面契合点多,希望双方以推进古雷石化基地重点项目为契机,深化沟通协作,携手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互利共赢。”
或许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两个月后双方共同合资成立的福建海辰化学有限公司公司。根据百度百科,福建海辰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22日,时间上看正是在央地化工两巨头会晤之后。尽管有揣测成分,但也说明新落地的海辰化学项目正是央地国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共赢合作的成果。百度百科显示,福建海辰公司注册资本23.43亿元,由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持股66%)和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持股34%)共同控股,公司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年产40万吨己二腈及原料配套项目。
据中国证券报2025年3月日3报道,近日福建海辰化学年产40万吨己二腈及原料配套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约14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0万吨己二腈装置、40万吨合成氨装置、50万吨醋酸装置、6万吨PSA制氢装置及其他配套公用工程设施。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采用中国化学天辰公司自主研发的“丁二烯直接氰化法”技术,构建“乙烯裂解→丁二烯→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全产业链,预计2026年10月投产。投产后将显著削弱英威达等全球最大己二腈生产商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替代进口打破了海外垄断。
在双方持续深化沟通的背景下,2024年6月5日,中国化学时任总经理文岗深入古雷经济开发区、福建能化所属企业及合作在建项目进行考察调研,详细了解古雷石化基地总体规划、福建能化产业布局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一路上,作为合资方战略合作伙伴的福建能化董事长徐建平全程陪同调研。翻看当时中国化学的公司新闻,座谈中,文岗与徐建平有一段对话格外引人瞩目,但大部分行业媒体却忽略了。
文岗表示:中国化学将强化与福建能化的联动协同,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持续推进在建重点项目提质增效,深挖潜力深化合作,推动园区化、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
而徐建平则表示:福建能化将进一步强化与中国化学在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产业协同等领域合作,共同助力漳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古雷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生态石化基地。
这一段对话,他们谈的不只是表达与对方企业强化合作的良好意愿,也不只是对所在特定地区福建古雷石化基地的加快建设,而是在可预见未来的企业战略走向。中国化学继续推动包括实体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发展,福建能化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化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两位企业家不约而同看到了一个正在被快速改变的化工科技新材料世界。高纯电子级六氟丁二烯、超高纯氮化硅、车规级环烯烃共聚物……这些看起来单个的化工科技新材料,排列组合在一起后,就是当前科技突围战光刻机、新能源所需的核心高端化工新材料。这段对话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化学与福建能化继续深化化工科技新材料战略协同的蓝图。
正如2024年12月16日,中国化学董事长莫鼎革在福州与福建能化集团董事长徐建平举行会谈所言,“中国化学与福建能化合作基础良好,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化学高度重视中沙古雷项目,将把项目打造为中国化学的标杆示范项目。”
大象转身,福建试验田对中国化学战略转型标杆示范意义,核心在于以工程养实业、以技术换场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化学当前的战略转型已不仅是工程类央企的生存之战,更是大国化工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立国”的缩影。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6月25日,中国化学总经理职位在空缺9个月后,副总经理邓兆敬正式升任中国化学总经理。这场长达9个月的“空窗期”,反映出央企人事调整的深层逻辑与国资委对中国化学转型方向的审慎权衡。邓兆敬的履历显示,其长期深耕化工工程技术研发,曾主导多个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并担任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24年6月升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副总经理,分管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他的上任,释放出中国化学强化科技创新的信号,成为集团从“工程承包商”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大踏步战略转型的关键转折点。
而福建战场,已经浓缩了中国化学转型的核心命题,其微观样本的宝贵实践经验,为中国化学全局性战略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尽管中国化学现在还只是化工材料界的配角,时间终将证明,中国化学能否崛起为除了化工工程巨头之外的另一个化工新材料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