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太空旅行会成为商业航天最接近大众的好生意吗?
最吸引大众注意的业务板块之一
太空旅游正从高净值人群的梦想走向现实,目前以亚轨道飞行为主。美国Blue Origin、Virgin Galactic、SpaceX已商业化,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7.2亿美元,预计2030年超百亿美元。中国聚焦亚轨道,翎客、星河动力等通过垂直起降火箭或滑翔空天飞机推进可重复使用系统,山东海阳等地同步建设发射场。政策层面,2024年国家航天局提出“低轨经济圈”融合,国家队与民企合作降低门槛。产业需推进系统、医学、保险等全链条协同,海南旅游、携程等已介入。尽管法规、成本、需求仍存瓶颈,2025年被视为抢占“太空文旅体验”制高点的窗口期,中长期有望继邮轮、极地探险后成为下一个超奢华体验赛道。
卫网君
是不是应当说“最接近”,尚且有待商议。但太空旅游一定是商业航天活动中,最吸引大众注意的业务板块之一。信息服务和肉身体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否则就无法解释各种极限运动对参与者和观看者的吸引力了。因此,具备太空旅游开发能力的企业,应该把它作为企业能力和品牌建设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新闻链接:
02
商业航天-国内近期航天发射进度加速中的喜与忧
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
截至8月9日,中国2025年累计发射41次,低于去年同期68次,整体进度偏慢。长征系列仍是主力,民营火箭谷神星、双曲线一号等开始上量,发射场与运力多元。喜的是运载能力提升、成本下降;忧的是星座组网约一半进度滞后,部分计划或流产。“加速”或许只是数据错觉,全年目标恐落空,商业航天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
卫网君
虽然航班化运行是发射服务的阶段性目标,但这要以整个供应链的繁荣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解决2C市场的问题,发射越多,就是烧钱越多。马斯克也一直为了解决2C的问题而努力,无论星链还是火星移民,方向都是2C。在反思发射服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发射的是什么,实现了什么经济社会效益。
新闻链接:
03
改变错觉,以新的视角看待卫星物联网
同样的思路也曾经出现在卫星通信服务领域
行业长期误把卫星物联网当地面物联网延伸,用低价、规模衡量,陷入“成本焦虑”,既失高端也难放量。或许可以转换话语体系:不计连接数而看救命、覆盖与安全价值;极地、远洋、应急等高端场景正孕育百亿级利基市场。未来十年随星座完善、终端降价,成本或下降,但生存关键在打破旧认知、锁定真正需全球无缝覆盖的“黄金赛道”。
卫网君
同样的思路也曾经出现在卫星通信服务领域,传统卫星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地面系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高通量基础出现,卫星通信虽然还是比较贵,但已经降低到了普遍服务的量级上,先后出现了卫讯和星链服务。所以,卫星物联网一方面要在现有成本基础上寻找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还是要寻找大幅度降价的新技术。
新闻链接:
04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应急服务及应用
人们更需要事前预警
我国已建成42颗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在轨32颗,具备亚米到16米多谱段、全天候、分钟级应急响应能力,由资源卫星中心统一调度。近三年服务国内外灾害540余起,成像2万次、供片17万景,流程涵盖需求受理、卫星调度、快速处理与推送。案例覆盖地震、洪涝、火灾、滑坡、火山、台风及矿难。未来将持续扩充星座、优化平台与联动机制,支撑防灾减灾与全球公共安全。
卫网君
目前的卫星对地正在努力做到事后应急服务,但是人们更需要事前预警。从今夏暴雨情况来看,即使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报天气情况,也非常需要具备手段,来精确预报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水和地质灾害。不但需要精确到区县,更需要精确到村落。这其中的难度固然很大,但不这正是科技精英的用武之地吗。
新闻链接:
04
美国政府要把扶持SpaceX的成功经验,扩展到更多企业
萤火虫公司赢得第4个登月任务合同
将在2029年将两辆月球车同时送往月球南极
美国萤火虫航天拿下NASA第4份CLPS登月合同,价值1.767亿美元,2029年将用“蓝色幽灵”着陆器把NASA三台仪器及两辆月球车(Astrobotic的Moonranger与加拿大首辆极地探测车)送至月球南极。任务由同公司“Elytra Dark”轨道器送入环月轨道并中继通信;任务后Elytra Dark继续留轨5年,与2026、2028年发射的姊妹船组成星座,提供商业成像与测绘。此举巩固萤火虫在21世纪美国首次成功软着陆后的商业月球优势,后续M2、M3任务已规划月球背面与格鲁伊特胡森穹顶着陆。
-------------------------
NASA向萤火虫航天、火箭实验室等公司授予轨道转移载具研究合同
总计授出 6 份、每份 140 万美元的固定价格合
NASA 8 月 6 日宣布向六家公司总计授出 6 份、每份 140 万美元的固定价格合同,用于研究轨道转移载具(OTV)在未来 NASA 任务中的应用。入选企业包括箭头科技、蓝色起源、萤火虫航天、脉冲空间、火箭实验室和 ULA,各自将围绕自家 OTV 平台(如 Elytra、Blue Ring、Mira/Helios、Neutron 上面级、Centaur V 等)提交多航天器、多轨道、地月空间投送方案。NASA 旨在借商业运力成熟之机,解决传统火箭难以覆盖轨道与任务需求。
新闻链接:
卫网君
看来,美国政府要把扶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经验,扩展到更多企业。毕竟,商业航天市场上马斯克一家独大,也违背了商业化的初衷。但世界上能不能出现第二个马斯克,也是要看机缘和人品的。我们且看NASA的新一轮努力是不是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