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朗普原本以为在这场关税大战中,中国会是第一个举白旗投降的国家,乖乖地就范来谈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成为了唯一敢于正面回应美国压力的国家。
更让特朗普措手不及的是,中国的反击不仅迅速,而且精准无误——通过关税、稀土出口管制和实体清单等多重手段,对美国的产业和军工形成了致命打击。几个月后,从日内瓦到伦敦,再到瑞典,美方的立场不断退让。到了8月,关税暂停协议签署的那一刻,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已经显而易见。
要了解美国官员所说的“输”是什么意思,就得从他们最初的误判开始分析。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对等关税”,并充满信心地认为,这样的举措会让中国的出口商急于求和,企业的压力将迫使中国尽快谈判。然而,几天后,中国迅速反击,宣布对七类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立即浇灭了美国的自信。
稀土,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矿物,实则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关键——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导弹、战机到最尖端的EUV光刻机,几乎无一不离不开稀土的应用。尤其是中重稀土,中国几乎掌握了全球顶级的产量和加工技术。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重稀土的全球供应占比高达99%,其中精炼稀土占90%。美国官员没有料到,这一举措直接点燃了美国内部的恐慌。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顾问一方面担心稀土供应的断裂,另一方面却不忘以“劝告”的口吻指出,中国如果长期停止供应,将“损害自己的国际声誉”。但讽刺的是,他们完全没有提到美国这些年在芯片、关税、实体清单上的种种打压。而在实际操作中,美国的行业反应更加剧烈。美国元素公司CEO迈克尔·西尔弗直言,尽管他们早已开始增加库存,但45天的等待期是否能撑得住,没人敢打包票。五角大楼则对军事承包商的稀土储备几乎为零表示极度担忧,甚至有公司指出,未来战争的关键武器——无人机和机器人,正面临原材料供应链的断裂。
稀土仅仅是中国回击美国的一招,接下来中国像打太极一样出奇制胜,继续连环出击。除了稀土出口管制,中国还对美国商品征收反制关税,重点打击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和高端制造业出口。此外,中国还点名封杀那些长期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企业。三招合一,仿佛一条无形的锁链,将美国的工业、军工和科技三大支柱紧紧束缚。
2025年8月,最新数据表明,美国的消费者支出出现了18年来的罕见下滑。消费者支出占美国经济的三分之二,这就像家庭的“米缸”被抽空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根基。很多美国品牌,像阿迪达斯、宝洁,纷纷向投资者宣布,价格将大幅上涨,沃尔玛、玩具巨头美泰也早早发出了预警。家具、家电、玩具等产品的价格全面上涨。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研究显示,仅仅是现行的关税政策,就让美国的GDP每年损失115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一年少了2400美元的可支配收入。
其中,汽车产业最受打击。福特、通用、斯泰兰蒂斯三大巨头纷纷在财报中表示,由于关税,他们的财务状况遭遇重创。福特在2023年第二季度亏损了8亿美元,通用亏损11亿美元,斯泰兰蒂斯也亏损了3.5亿美元。预计三家公司全年将因关税失去70亿美元的利润。特朗普或许没有预料到,这场关税战打到最后,反而是美国企业和家庭最先“喊疼”,而不是中国。
在多重压力下,美国的谈判态度开始出现松动。2025年4月22日,特朗普在记者面前罕见地承认,对华关税“确实过高”,并表示,如果达成协议,关税将“大幅下降”。这番话一出,媒体和市场纷纷开始关注。与此同时,美财长贝森特也表示,高关税“不可持续”,这场僵局“难以维持”。可笑的是,在关税战初期,特朗普曾大肆宣扬自己与墨西哥、日本、欧盟等国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却公开表示,特朗普的谈话仅仅是“提出了一些论点”,根本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终于,在双重压力下,美方在2025年5月提出了关税减免条件。到了6月、7月,双方的谈判逐渐深入,具体内容也越来越明确。在此过程中,美方逐渐认识到,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绕过中国尤其是在稀土等关键领域是不可能的。最终,在8月12日,双方签署了关税暂停协议,决定暂停24%的关税90天,并保留10%的基准税率。协议背后的信号极为明显:在这场博弈中,美国没有迫使中国低头,反而被迫在关税问题上做出让步。
这场博弈也让美国明白了一个现实——在全球产业链中,尤其是在稀土这样的关键领域,想绕开中国是难以实现的。与其继续推行“自损八百”的关税政策,不如降低姿态,改进制度,减少繁文缛节,让企业能够自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