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再次向欧洲国家发出威胁,要求他们做好准备,在未来支持对那些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更高关税。事实上,这一言论并不让人意外。特别是在中美就关税问题达成“休战”协议,暂时停火90天后,贝森特却再次提出了这项计划,显然是在为接下来的谈判作铺垫。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未真正软化,这段时间的“休战”不过是为了下一步更有力的施压。中美双方都在努力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然而这些方案仍需时间来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贝森特似乎也不甘心在今年6月的G7峰会上遭遇冷场的尴尬。当时,美国议员格雷厄姆提出了一项法案,要求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征收所谓的“次级关税”。贝森特便趁机向在场的欧洲领导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支持对中国加征高达200%的关税。然而,结果出乎他的预料,欧洲各国的代表对此没有任何反应,整个会场陷入了沉默。美国过去在盟友面前的威胁,哪怕没有得到积极回应,至少也会有些形式上的应答,可这次所有人都选择沉默。背后不仅仅是“不够准备”的简单问题,恐怕是这些国家早已意识到,与美国一起涉足这种风险,代价太高,不能随便妥协。
回想特朗普政府时,美国曾经以“对等关税”的方式不断对盟友施压,引发了不少争议。那时,不少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做法是担心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威胁,试图通过这种手段抑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如今,贝森特提议的200%关税,其实不过是想通过加重关税负担,压制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还包括转移美国国内经济问题的压力。例如,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就业岗位不足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将这些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常用的策略。
而对G7国家来说,他们在面对美国提议时的沉默,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各自利益的考虑。毕竟,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经贸关系。德国的汽车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如果失去了中国的订单,这些企业的生存将面临严峻挑战。日本也同样依赖中国提供的零部件供应链,如果跟随美国加征关税,他们本国企业的利益将受到直接威胁。因此,面对美国的威胁,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并不急于作出回应,因为这关乎他们国家的经济利益。
这一系列反应也揭示了美国在G7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过去,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美国的每一个提议几乎都会得到盟友的支持。然而,现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许多国家都不再单纯依赖美国的市场和资源,而是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和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美国这种试图通过强制措施来推动自己利益的做法,已经不再是全球多数国家愿意接受的策略。
美国频繁利用关税手段来威胁其他国家的做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全球贸易能有今天的发展,正是基于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如果美国一再挑战这一规则,不仅会扰乱国际市场,还将使全球供应链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采购成本上升,最终的买单者无疑是广大消费者。此外,国际贸易组织等全球性机构的作用也可能因此被削弱。如果各国都效仿美国,采取单边制裁的方式来处理国际争端,全球经济秩序势必将遭遇重大挑战。
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国这种通过施压他国来维护自身利益的策略,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中国决定采取反制措施,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无疑会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进而影响到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到那个时候,特朗普政府或许就难以安然度日。因此,美国一再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显然已经越来越行不通。
全球经济日益互联互通,各国都依赖彼此的市场和资源。美国想通过打压他国来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没有了足够的支持。世界各国应该秉持自由、公平的贸易原则,遵循规则,才能共同繁荣。这是一个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道理,而美国是否愿意放下它那份霸权主义的心态,走向更为务实和正当的合作之路,将决定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