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政府加收25%关税,将来自印度商品的关税提升至50%的所谓“二级制裁”措施,双方争执数日后,白宫官员正式给出了理由: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属于“机会主义”。通俗地说,美方指责印度是在“趁火打劫、不当得利”。
这具体指什么呢?
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在《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明确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表示:印度对俄罗斯原油的依赖是“机会性”的,新德里在俄乌冲突前并非俄罗斯能源的重要买家,但冲突爆发后却大幅增加采购,这种行为“对世界孤立俄罗斯经济的努力造成了深远的伤害”。
纳瓦罗的核心论据在于“时机与性质”,他强调:印度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并不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主要依赖中东供应。然而,当冲突爆发、西方对俄油实施进口禁令和价格上限后,情况剧变。
制裁导致俄油价格大跌并急于寻找新市场,印度的进口量随之出现“爆炸性增长”。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现已占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37%,使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俄罗斯能源第二大买家。更关键的是,印度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买家。
在西方看来,印度这种在制裁背景下,利用低价机会“从无到有”或“大幅增量”购买的行为,无异于“乘机购买、趁火打劫、不当得利”,是典型的“机会主义”。
相比之下,中国、欧洲甚至美国自身虽然也购买俄罗斯能源——欧洲就间接通过印度,购买俄石油,但其行为模式和历史背景被西方认为与此不同。更让美国不满的是:印度在俄能源贸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纳瓦罗进一步指责印度已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支付中心与中转中心”。他认为印度将受制裁的石油转化为高价值出口品——即进行“转卖”,为莫斯科提供了“急需的美元”。他描述了一个循环:“印度又用这些美元购买廉价的俄罗斯原油”。
纳瓦罗抱怨道:新德里不仅利用折扣价购入俄罗斯低价能源,还通过转卖再度获利。在美国看来,这实质上规避了西方制裁,严重削弱了孤立俄罗斯经济的效力。
因此,特朗普总统本月早些时候以此为由,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使输美印度商品的总关税高达50%。此举被广泛解读为具有“二级制裁”性质,即惩罚与受制裁方(俄罗斯)进行关键交易的非美国实体(印度)。
印度的反击与西方的“区别对待”逻辑
印度对此反应强烈,外交部抱怨受到“不公对待”,其核心论据直指西方的“双重标准”:美国自身、欧洲(欧盟)以及中国“此前都在大量购买俄罗斯能源”,且冲突后也并未完全停止。
印度质疑:为何同样的购买行为,西方自身持续进行就相对被容忍,而印度增加购买就被贴上“机会主义”标签并招致惩罚?
对此,西方(以纳瓦罗为代表)的回应揭示了其区别对待的逻辑。他们承认美、欧、中过去和持续的购买行为的确存在,但认为这与印度的行为有本质不同:
历史与增量差异:美国、欧洲、中国的购买行为是历史形成的、持续的能源贸易关系(尽管欧洲正努力减少),而印度是制裁后才“乘机”大幅增量涌入的新买家。
对制裁的破坏力:西方认为,印度在制裁后迅速成为俄油关键新市场和金融生命线的行为,对全球孤立俄罗斯的努力造成了“独特且严重的损害”。
相比之下,传统买家的购买被视为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如通过价格上限约束),而非急需遏制的“钻空子”行为。
因此,美国对印度加税和实施二级制裁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因为“购买俄罗斯石油”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基于西方将印度在特殊时机下的“增量购买”及作为“金融与中转枢纽”的作用定性为不可接受的“机会主义”。
印度则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其核心不满在于:为何西方自身及盟友的持续购买被模糊处理,而印度的行为却被单独挑出惩罚?
超出贸易的深远影响:担心印度倒向中俄
这场争论已不仅限于贸易摩擦(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印行程被取消,贸易协议前景渺茫,印度获得关税减免的希望暗淡),更触及地缘政治敏感神经。
纳瓦罗甚至警告,向“正同时走近俄罗斯和中国”的印度出售美国先进军事装备存在风险。此次增加关税行动,也被多家分析机构视为华盛顿施压新德里停止或大幅减少采购俄罗斯能源的手段。
随着印度总理莫迪计划与中方领导人会晤,以及中印外长讨论边界问题,美国对印度外交走向的担忧,与对所谓“机会主义”购油行为的惩罚相互叠加,使得美印关系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