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新材料】获悉,近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微光启航,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资料显示,微光启航成立于2025年3月,其核心团队拥有深厚的运载火箭及导弹领域研发经验,由多位国家级研究员领衔,形成了涵盖设计、材料、制造、发射全链条的闭环能力,其中公司创始人兼CEO高欢,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项目负责人,是火箭总装工艺技术领域的专家。
微光启航核心团队形成了设计端-材料端-制造端-发射端的闭环能力。在材料端,与国内碳纤维企业联合开发航天级材料。在制造端,布局3D打印与自动铺丝产线。在发射端,依托北方产业机构资源对接发射场。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既能保障技术路线的贯彻,又能有效控制成本。
微光启航自主研发的WG-1微光一号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是全球首款融合[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氧甲烷]三大核心技术的运载火箭,同时也是中国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主体结构。
从材料上来看,与传统火箭常用的不锈钢、铝合金不同,微光启航在国内首次创新碳纤维技术应用,该材料可覆盖火箭90%结构,包括3.8米直径的主贮箱、整流罩及结构支架,使火箭运载系数达到3.14%,远超国内现役火箭水平,帮助火箭运载能力提升10%、经济效益提升25%。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并非新鲜事,但全箭体大规模应用仍是全球难题。美国RocketLab的Neutron火箭虽采用碳纤维结构,但其7米直径贮箱仍处于研制阶段。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自动铺丝设备的投资、碳纤维材料的采购,都可能推高制造成本。
2018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就采用了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整流罩,解决了直径过小导致的金属结构变形问题。2023年,力箭一号火箭也展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外壳的应用成果。
然而,微光启航的突破在于首次将碳纤维应用于中型液体火箭的大直径贮箱。该公司已成功完成1.4米和3.35米直径碳纤维贮箱的制造及严苛低温特性测试,关键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目前,该公司正在全力攻克3.8米直径碳纤维贮箱工程化难关,这将填补国内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大规模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空白。
传统金属火箭贮箱重量占箭体总重的25%,而微光启航通过改性高性能低温环氧树脂及先进碳纤维材料,将贮箱结构减重40%。在火箭设计中,结构重量每降低1公斤,意味着有效载荷可增加1公斤,这相当于将一颗500公斤的卫星发射成本直接降低750万元。
微光启航的另一项核心技术突破是自主研发的华光一号发动机。这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燃料燃烧效率可达99%以上,将提升火箭运载能力30%。
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技术代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最高水平,其技术难度极大。SpaceX的猛禽发动机采用的正是这一技术路线,而蓝色起源的BE-4则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富氧分级燃烧循环。这种发动机设计的复杂性在于需要同时管理两个预燃室,一个处理液氧,另一个处理甲烷,然后将高温高压燃气注入主燃烧室。其优势在于燃烧效率极高,推进剂利用更充分,发动机推重比更高。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38家企业争夺有限发射订单的残酷竞争阶段,老玩家通过降价抢单,给新入局者设置了极高门槛。除传统航天巨头外,中国已涌现出多家商业火箭公司,如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都在不同技术路线上寻求突破。国际市场上,SpaceX已形成明显领先优势,RocketLab、蓝色起源等公司也在稳步推进技术路线图。
12月9-11日 上海\x0d
2025第九届国际碳材料产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