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擅长在全球各大势力中左右逢源捞好处的印度,在以力破巧的川总面前,就像是一颗一捏就能榨出汁的桃子。
不久前,愤怒的川总在社媒上宣称,印度大量进口并转卖俄罗斯石油牟取暴利,实质上是在间接支持俄罗斯进行战争,因此美国将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此前美国已对印度商品征收了25%的关税,而此次川总威胁将把税率提高到50%。
这一数字创下了美国对贸易伙伴的最高关税纪录。若该政策落地,印度对美年出口800多亿美元的商品将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珠宝和化工行业,可能会被彻底挤出美国市场。
印度政府的回应迅速且强硬。外交部摆出了四点反驳逻辑,指责美方加关税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并威胁要进行反制;印度特色的数亿网络大军,冲到川总的社媒账号下疯狂留言以表达不满。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川总这次就是冲着收拾印度去的,无论印度如何表达愤怒也没用。
在这种全民性的愤怒背后,是印度对其经济脆弱性的焦虑。
据评级机构穆迪分析,50%的关税可能会导致印度GDP的增速下跌0.4%左右,造成每年330亿美元的出口额损失,并威胁到近百万个就业岗位。更糟糕的是,高额的关税还会驱使外资从印度流向越南孟加拉国等印度的竞争对手,并间接强化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但即便如此,莫迪政府此次也不会轻易向美国屈服,因为川总要求印度停止进口俄油并开放农产品市场,均触及到了印度的命脉。
俄油的进口量占了印度原油进口总量的40%左右,低廉的价格使得印度国有炼油企业的利润大增,有效平抑了国内的通胀;倘若转向购买美国的高价油气,不仅会推高印度的能源成本,更会重创其经济;而农业领域则关乎着莫迪政府的政治根基,一旦让美国的工业化农产品以零关税涌入印度,印度60%的农业人口的生计将受到重大威胁,这些群体手握着数亿选票,是莫迪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的票仓。
为了缓解美国带来的压力,印度的对华政策在今年以来出现了积极调整。
自2025年4月川总发动全球关税战之后,印度密集派出了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等高层官员访华,打破了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的外交僵局。莫迪更是计划于8月31日前往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这将是他执政七年以来的首次访华。印度的国家级智库建议放宽对中国投资的审查,并开放太阳能、锂电池等新能源市场。此外,印度还恢复了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加快了恢复直航的谈判,甚至还要推动重启中印俄三边机制。
爱挑事的美国媒体,把印度的这一系列动作解读为“向中国屈服”,但这其实反映了莫迪政府在川总压力下的务实选择:既然无法与美国达成协议,不如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政治与经贸筹码。
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对印度的产业钳制能力,也进一步促使莫迪选择向东看。印度经济在多个关键领域受制于中国:80%的稀土供应依赖我国,这将直接影响其汽车、电机产业;80%的特种肥料也依赖于我国,这些特种肥料对于提高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而印度富士康工厂的困境则更具代表性:厂虽然是建在印度的,但核心技术岗位却严重依赖中国工程师。就在今年7月份,300名工程师撤离印度,直接导致印度工厂的生产线良率从92%下降到了85%,关键工序的装配时间延长了30%,导致富士康每日损失超过200万美元,印度的所谓制造业本土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中国的支持。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莫迪政府必须优先保障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而非对抗。
而近期高志凯教授在印度网络节目中大加赞扬印度引发了印度网民们的普遍好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并不是印度人就这么轻易的被高教授给忽悠了,而是在中印合作的大背景下,印度需要在多个层面来表达与中国交好的立场。
印度的转向,进一步证明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说到底就是个国力对比的问题,美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美国,而世界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