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芙蓉
近期一则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四川省啤酒产量同比增长10.0%,达185.5万千升,单7月产量更是大幅增长23.4%。
早在十年前,啤酒整体产能就开启一路下滑趋势,四川啤酒产能如今却开始逆势上扬。
与此同时,去年广东省以474.72万千升的年产量首次超越山东省(463.4万千升),打破了山东连续35年的啤酒霸主地位。
啤酒产业“去中心化”趋势愈发显著。
两则数据的背后,是啤酒产能格局的更替。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龙头企业战略调整、新兴品类冲击等诸多因素,正在重塑啤酒产业的版图。
在云酒·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啤酒营销专家方刚看来,啤酒产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当地人口、消费水平、当地啤酒企业产能布局以及巨头企业的产能调度等都息息相关。
群雄逐鹿,川啤逆势突围
相比山东省长达35年的龙头高光,四川啤酒因无头部代表性品牌等因素,并未受到行业过多关注。
殊不知,四川啤酒产能亦长期居于各省啤酒产量排名前五。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221.4万千升,同比增长10.2%。四川啤酒产量排名跃居全国前五,排在山东、广东、河南、浙江之后。
2019年,啤酒前五格局演变为山东、广东、浙江、四川、河南。一直到今天,四川啤酒稳居全国第四。
而相比于山东青岛啤酒等本土化代表,四川本土啤酒品牌则显得逊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拥有不少地方啤酒品牌,例如蓝剑啤酒曾占据四川85%的市场份额,被誉为“西南王”,此外还有亚太啤酒、绿叶啤酒等,这些品牌一度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然而,随着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等全国性啤酒巨头开启并购整合浪潮,大多数四川本土品牌未能独立存活,陆续被收购或逐渐消失。
如今,四川啤酒产业呈现出外来品牌主导的发展格局。其中,华润雪花牢牢把握着四川啤酒产销两端的统治地位。
资料显示,华润雪花啤酒(四川)有限责任公司管辖西南地区市场,下辖成都、新都、绵阳、广安、内江、乐山、凉山州等13家工厂,产能规模居西南行业首位;嘉士伯中国总裁李志刚在2023年公开表示,重庆啤酒在四川拥有四家工厂,分别位于成都、宜宾、攀枝花和西昌。
此外,包括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金星啤酒等均在四川布局产能。可见,主要啤酒品牌均在四川建厂,这共同构成了四川近300万千升的产能。
四川是啤酒消费大省,这亦是外来品牌纷纷来川建厂的根本原因。
去年以来,几家新建啤酒厂开始投产使用。2024年4月,投资约10亿元的雪花啤酒(凉山)年产40万千升啤酒项目竣工;2024年12月,百威资阳酒厂举行超高端啤酒项目竣工投用仪式,福佳白、范佳乐两款啤酒开始投料生产。
啤酒大厂的进一步产能加码,也是推动四川啤酒产能逆势上扬的主要因素。
精酿崛起,产业升级新动能
啤酒行业刮起精酿之风,正推动整个啤酒产业格局的重塑。巨头盘踞之下,四川啤酒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开始显现。
独立酒评人肖竹青表示,啤酒行业五大巨头格局形成,精酿啤酒正凭风味创新、鲜打等特征试图在啤酒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精酿突围也在四川产区上演。
如四川川啤科技年产25万吨啤酒饮料生产线项目(一期)已于2023年5月投产。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产品以大众化中端啤酒为主,二期项目以高端精酿啤酒为主,预计年产15万吨,总计年产40万吨。
今年6月,四川南博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年产10万吨的精酿灌装生产线建成投产,项目占地296亩,是遂宁市单厂产能最大的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据悉,今年产量将达10万吨,明年预计提升至30万吨。
同期,雅安赋比兴酒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精酿啤酒和5万吨果酒项目在雅安经开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8亿元,将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1000余台(套),定位为主销年轻人的酒饮产品,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16亿元。
8月,位于广元经开区石龙工业园迈赫精酿啤酒项目投产,项目占地50余亩,总投资3.6亿元。目前车间已实现20余个特色产品量产,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精酿啤酒5万吨,天然苏打水30万吨。
这些精酿啤酒项目不仅为川啤贡献着产能,也在推动产业升级,展现出创新发展的特征。
一方面是通过避开传统红海,走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多家精酿啤酒在四川落地投产,相比传统啤酒,它们选择了更具特色、更高附加值、增长更快的细分赛道,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错位竞争”。
另一方面是资本与政策驱动,政企协同发展特征显著。如雅安国资牵头设立基金引进赋比兴酒业精酿与果酒项目、南博酒业实现79天快速投产离不开遂宁经开区的“专班跟进、一对一服务”。整体来看,呈现出“基金+招商”模式、高效政务服务,并依托链主企业吸引配套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此外,还有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推动产业升级。精酿啤酒普遍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例如内江迈赫精酿啤酒公司采用比利时、斯坦尼克工艺设备技术、配备西门子控制系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啤酒生产线优化、产品品质升级。
产能区域化+品牌集中化
1990年,山东啤酒产业坐上了全国龙头的宝座,由此延续了长达35年的统治地位。
然而,2024年广东的超越,以及四川等省份产能的持续增长,或许意味着啤酒产业进入“多极时代”,传统以山东为中心的产业格局正在被打破。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是消费市场的地域重构。人口流动和老龄化趋势改变了啤酒消费的区域格局。广东、四川等人口净流入省份,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较高,啤酒消费基础较好。而传统啤酒大省山东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增长放缓的压力。
二是企业战略从“全国一盘棋”转向“区域精细化”。华润雪花、青岛啤酒、嘉士伯等头部企业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基地市场,而是通过多地建厂、细分区域运营的方式,实现供应链优化和市场快速响应。
三是产品结构升级与差异化竞争。传统工业啤酒市场增长见顶,而精酿等品类仍保持较高增速。四川近年来新建产能多数聚焦中高端和特色品类,这与传统啤酒大省以工业啤酒为主的结构形成差异,推动产能价值提升与行业多元发展。
方刚表示,对于今年的啤酒市场发展,消费端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供给端新品牌、新品种、新渠道竞相涌现,这给啤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政策与资本的区域性助推。多地政府将酒业作为食品工业的重点产业链进行打造,通过基金投资、园区建设、审批提速等方式吸引企业落地。四川酿造环境与产区服务政策成熟,为更多啤酒产业的落地提供了支撑。
虽然啤酒产能在省份排名上展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产能分布进一步分散,但品牌仍然高度集中在华润、青啤、嘉士伯等少数巨头手中。
啤酒产业“产能区域化、品牌集中化”的双重趋势,或将持续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