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金价持续飙升,一种标榜性价比之王的“沙金”饰品悄然占领市场。它们外表金光闪闪,酷似黄金,但价格却不足真金的十分之一,广泛出现在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消费者仅需花几十至上百元即可拥有一件外观极似黄金的“沙金”饰品。那么所谓“沙金”到底是何物?它是否真的含有黄金?它是否有相关潜在的健康风险呢?
沙金是含金矿物的一种,特指山体中的含金岩石经风化破碎后与砂石混合形成的天然矿物,其含金量通常约为5%。严格意义上,沙金饰品应由这种天然矿物打造。
然而,市面上多数所谓的“沙金”饰品,实为铜镍合金,并不是沙金矿物,更不含黄金成分。部分商家会在铜镍合金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金膜(通常厚度小于0.05μm),然后以“沙金”饰品或镀金饰品的名义进行销售。这个是否符合我们国家对应的标准要求呢?
GB/T 32022-2015《贵金属覆盖层饰品》中规定,金覆盖层厚度(h/μm):
(1)若0.02≤h<0.05,被称作“微层镀金饰品”;
(2)若0.05≤h<0.50,被称作“薄层镀金饰品”;
(3)若h≥0.50,被称作“包金、镀金饰品”。
所以,若金覆盖层厚度小于0.05μm,按照该标准要求,不能被称为“镀金饰品”。
这类“沙金”(极薄镀金)饰品在日常佩戴过程中易因摩擦、汗液腐蚀等因素导致金覆盖层脱落,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因基材(铜镍合金)中镍释放量超标而引发皮肤过敏,危害消费者健康。镍是一种常见的致敏金属元素,GB 28480-2012《饰品 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中规定,用于耳朵或人体的任何其他部位穿孔,在穿孔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的制品,其镍释放量应小于0.2μg/(cm²·week);制品中与皮肤长期接触部分的镍释放量应小于0.5μg/(cm²·week)。
消费者往往是基于对“沙金”饰品耐用性和一定价值属性的认知才选择购买,然而,实际获得的产品不仅容易在短期内出现褪色、磨损等质量问题,与消费者期待的"高性价比"相去甚远,更可能存在镍等有害金属元素超标的安全隐患。最终,消费者不仅可能要承受经济上的损失,还要面临心理落差与健康风险的双重打击。
CTT提醒广大消费者,需理性认识百元“沙金”与真金、合规镀金饰品之间的本质区别,避免因低价盲目选购。在购买时,可主动要求商家出示权威性检测报告,确认镍释放等要求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28480-2012《饰品 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对于镀金饰品,应关注其镀金厚度,警惕将“微层镀金饰品”或“薄层镀金饰品”夸大宣传、以次充好的消费陷阱。
CTT提醒相关商家应严格遵循标准相关要求,如实明示“沙金”饰品的基材成分、含金量与镀金厚度,杜绝用模糊概念混淆产品品类,以防范消费纠纷,维护品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