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9日,28家出版上市企业2025半年报全部出炉。
2025年上半年,出版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为651.92亿元,同比下降7.9%;归母净利润82.24亿元,同比增长9.29%。扣非净利润72.57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有19家出版上市公司的营收下滑,去年同期为12家;9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下滑,去年同期为17家;营收、利润双双下降的公司有12家,去年为7家。
营收总额下滑,但利润却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出版上市公司都经历了什么?
营收第一阵容生变,中南传媒利润进入10亿档
从营收看,今年上半年,营收超过50亿元的出版上市公司有5家,分别是凤凰传媒(71.13亿元)、中南传媒(63.35亿元)、新华文轩(55.27亿元)、浙版传媒(50.93亿元)、山东出版(50.10亿元)。去年同期的皖新传媒、中文传媒跌出了“50亿元俱乐部”。
营收在10亿元~50亿元之间的公司有10家,分别是皖新传媒(45.93亿元)、中原传媒(45.75亿元)、南方传媒(39.72亿元)、时代出版(37.18亿元)、长江传媒(35.48亿元)、中文传媒(35.27亿元)、中国出版(20.98亿元)、掌阅科技(15.26亿元)、中国科传(12.52亿元)、城市传媒(11.06亿元)。这10家公司中,仅3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其余均为下滑。相较去年,营收下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表1:出版上市企业2025上半年营收利润情况(单位:元)
从归母净利润看,今年上半年超过10亿元的出版上市公司有2家,分别是凤凰传媒(15.86亿元)、中南传媒(10.17亿元),中南传媒一举冲入“10亿元”俱乐部。但二者的利润差距并没有太大变化。归母净利润5亿元~10亿元的机构有6家,分别是新华文轩(8.57亿元)、长江传媒(6.85亿元)、皖新传媒(6.78亿元)、浙版传媒(6.76亿元)、山东出版(6.70亿元)、中原传媒(5.32亿元),去年同期为7家,如果加上已晋升第一阵营的中南传媒,这个肩部阵营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但竞争更加激烈。前述8家机构,除了山东出版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余全部保持了净利润15%以上的增长,中原传媒净利润同比增长更是高达50.39%。1亿元~5亿元的公司有8家,其中6家都保持了同比增长。
从扣非净利润看,今年上半年,凤凰传媒(15.14亿元)断档领先。中南传媒(9.95亿元)、新华文轩(8.47亿元)、长江传媒(6.62亿元)、山东出版(6.04亿元)、浙版传媒(5.92亿元)、皖新传媒(5.59亿元)、中原传媒(5.28亿元)紧随其后。1亿元~5亿元的机构共有5家。前述13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扣费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余全部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中原传媒增速更是高达54.82%。相比去年,扣费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14家公司中,仅3家同比增长。
表2:出版上市企业2025上半年扣非净利和现金流情况(单位:元)
不同出版类型上市公司,收入差距走向分化
尽管这28家上市公司总体都归入出版板块,但因为公司业务构成的不同,又可以按照综合出版企业(出版+发行)、出版企业、发行企业、民营企业、数字企业进行划分。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营收、利润方面的变化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综合出版企业的营收相对较高,一共有13家,分别是凤凰传媒、中南传媒、新华文轩、浙版传媒、山东出版、中原传媒、南方传媒、长江传媒、中文传媒、城市传媒、出版传媒、龙版传媒、读者传媒。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均为综合类出版企业。单纯从营收看,上述13家机构只有1家保持了同比增长,其余全部下滑。但从利润看,有10家保持了同比增长,出版传媒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221%。从这些机构的收入构成看,教育教辅出版发行的利润贡献最大。比如凤凰传媒旗下有4家出版发行教材教辅的子公司:凤凰科技出版社贡献利润9100万元,凤凰教育出版社贡献利润7900万元,译林出版社贡献了利润9400万元,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贡献利润9.89亿元;中南传媒旗下的湖南新华书店贡献利润6.99亿元;新华文轩旗下的四川教育出版社贡献利润1.74亿元;山东出版旗下山东新华书店贡献利润3.02亿元,山东教育出版社贡献利润5582万元,山东科技出版社贡献利润5838万元。不夸张地说,教材教辅出版撑起了小半边天,而新华书店的业务利润则撑起了综合出版上市企业的大半边天。
再看单纯的出版企业,一共4家,分别是时代出版、中国出版、中国科传、中信出版,后两家的营收、利润都保持了同比增长,尤其是利润大幅增长。从利润构成看,没有教材教辅支撑的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主业优势稳固,数智化升级和IP生态化运营双轮驱动提质增效。在《哪吒·三界往事》、《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黑神话·悟空”《影神图》等爆品带动下,公司动漫游戏图书占有率跃升至市场第一;中信书院App和新媒体矩阵图文、音视频和直播内容上半年传播量超1.3亿次;“中信书店·谷知谷知”动漫主题空间成功试水,已于上海、北京、成都、长沙等二次元聚集地筹备拓店;IP衍生品货盘已初步搭建,覆盖百余种IP,自研产品SKU超380个。而中国出版旗下教材教辅相关的三家出版机构——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贡献利润2601万元,人民音乐出版社贡献利润2207万元,现代教育出版社贡献利润1404万元。中国科传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大幅增长则是受免征所得税政策延续的影响,所得税费用同比减少。时代出版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受印刷物资及文化商品贸易销售下降所致,安徽出版印刷物资有限公司亏损4268万元,销售费用变动主要系本期宣发费用等较上期减少所致,利润贡献点主要在和教材教辅有关的安徽教育出版社,该社贡献利润4676万元,黄山书社贡献2507万元,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贡献3896万元。
这两类出版上市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都离不开税费优惠政策的延续。利润增幅最大的中原传媒财报披露,“根据该公告公司所属出版、图书发行单位自2024年至2027年继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致使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利润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浙版传媒财报也指出,随着改制文化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恢复,公司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增长33.50%。读者传媒披露,“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60.4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34.01万元,增幅12.67%,主要得益于转制文化企业所得税政策变化,公司可继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所得税费用同比大幅减少”。
主营业务为发行业务的上市公司也有3家,分别是皖新传媒、内蒙新华、新华传媒。前两家依靠教材教辅发行和多元业务经营,以及税费优惠政策,稳住了自己的基本盘,新华传媒则依靠非主营业务的收入勉强守住了净利润的增长。内蒙新华财报显示,扣非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部分子公司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且无需就以前年度已纳税款确认递延所得税。皖新传媒营业下降主要是受到图书、教育装备等业务下降所致,但教材提前回款3.77亿元,实现了利润17.19%的增长。新华传媒的扣非净利润下降164.64%,主要系报告期内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不涉及企业所得税所致。
民营出版上市企业共6家,分别是:新经典、果麦文化、天舟文化、荣信文化、读客文化和世纪天鸿。他们的上半年可谓“冰火两重天”。在大众图书市场领先的新经典和读客文化,营收利润都同比大幅下滑,尤其是利润下滑幅度高达40%以上。而这两年加强布局教辅板块的果麦文化、“教辅+游戏”双主线发展的天舟文化、积极拓展“爆款”模式的荣信文化则在营收上保持20%的增长,利润80%的增长,其中,天舟文化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70.93%。依靠传统教辅生存的世纪天鸿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在教辅市场“变天”的背景下,如何顺利转型,是这家公司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据分析截至此处,基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何增利不增收?大体可以总结为两个原因:第一,在出版上市公司中占据大多数的出版企业,仍依靠教材教辅的专有出版和发行,稳住自己的基本盘;第二,去年文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延续之后,上年同期减掉的那部分利润又重新回来了。
剩下的是数字出版企业。在国内上市的数字出版企业有两家,分别是掌阅科技和中文在线。在数字技术大热的背景下,这两家公司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尽管营收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但利润却双双同比下降50%以上,掌阅科技的利润收缩了2倍不止。今年上半年,掌阅科技持续推进业务结构转型,短剧等衍生业务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国内扩张+海外突破”的双线发展模式带来短期投入的持续增加,对公司盈利能力形成一定拖累。同时,数字阅读平台业务收入下滑,但短期内容成本仍保持刚性,进一步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中文在线受海外业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增拖累。
相比之下,在香港上市的阅文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3.9%,经营利润增长92.7%。在线阅读平台新增了约20万名作家及41万本小说,新增字数约200亿。上半年新签约的作品中收入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作品数量同比增长63%,新签约的作家中达成均订过万的作家数量同比增长45%。充满活力的内容生态推动了用户小区活跃度攀升,上半年收获月票过万的作品数同比增长20%,月票过百万的作品数同比增长200%。在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至19.9亿元人民币,MPU同比增长4.5%至920万。
作为内容产业,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优质内容永远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假如没有了教辅,出版上市企业怎么办?
“没有了教材教辅,中国的出版机构还能怎么活?”这句话在以前通常是出版人之间的调侃,但从今年上半年的财报看,这句话已经非常具象化,教辅收益的下滑,成为压垮一些出版上市公司业绩的一根稻草。
中文传媒财报中明确指出,“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江西省学生教辅图书征订方式变动,教育部门停止教辅材料评议推荐,教育部门及学校不得向学生统一征订或代购教辅材料,本报告期公司教辅图书收入规模及利润同比下降。”这家去年同期营收51亿元的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跌至35亿元。本该撑起大半边天的江西新华亏损7282万元。如果不是有旗下的游戏业务机构北京智明星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贡献利润1.1亿元,以及新收购的朗知贡献利润3626万元,或许中文传媒上半年数据会显得更“窘迫”。
同时,传统教辅出版机构赖以生存的To B销售模式,被更加彻底地击碎,出版机构多年建立起来的教辅销售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随着近年教辅图书零售端市场的突出增长及线上销售模式的兴起,内容电商成为拉动教辅销售增长的关键力量,教辅图书在内容设计与功能定位上,逐步向更具针对性、层次性和个性化的方向演进。
已经在To C渠道布局并拥有极强市场号召力的公司,正在影响教辅市场形成新格局,如果麦文化、天舟文化等,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受教辅的带动并未下滑。长江传媒更是在财报里指出,公司深入推进实施主题出版质量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三个专项行动”,着力构建主业挺拔、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营业收入35.4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5亿元,同比增长29%。
此外,由于技术突破而引发的巨大变革正在打破原有的教育发展路径,数字化与AI赋能成为教育领域的显著趋势。根据多鲸预计,2025年中国“AI+教育”市场规模将超700亿元,2030年有望达3000亿元。同时,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消费变迁下,该朝哪里转向?
作为头部图书公司,新经典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利润都大幅下滑。财报给出的理由是:非刚需类读物的需求持续疲软,公司营收中占比较高的经典文学和童书首当其冲。同时海外业务亏损进一步放大了营收下滑。在新一轮的消费变迁下,新经典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出版机构可能都将面对同一个问题:一旦积累丰厚的优势板块不能继续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下一步应该往哪里去?
已经有很多机构或品牌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谁能想到,一直主打文艺小资的果麦文化,如今教辅图书码洋已经占比近半;国内第一经管类图书品牌中信出版今年上半年爆火都是影视IP和周边图书;以引进文学起家的新经典也不得不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包括原创产品线建设和自有版权内容的创作运营,还加大了IP、文创的合作开发和运营;以教辅立身的天舟文化上半年股价大幅上涨,除了图书发行业务,还因为移动网络游戏业务的净利润均同比增长,子公司游爱网络报告期合并净利润4,636.7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7.77%……
此外,浙版传媒多元业务自营模式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幅达15%,推出62个S+级、114个S级、472个A级优质内容。短剧业务新储备成品50部,联合投拍上线18部,总播放量超1亿,3部短剧内容热度值超5000万,游戏业务新获批版号27个。中文在线IP衍生开发产品增加46.43%,内容授权增加了5.74%。时代出版开发了课后服务平台及“皖美研学”平台。皖新传媒在持续打造高质量在线学习平台和AI教辅系列产品等,满足多元化需求,提高变化应对能力……
变化还体现在销售方式上。今年上半年,28家出版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平均同比下降了10%左右,原因都是减少了销售费用投放和人员结构调整。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和私域盛行的时代,给出版业带来的,除了线上收入的持续增长,还有销售方式的变化。减少中间环节、直接触达用户,减少销售费用成为“降本增效”的有效方式。包括新华文轩、浙版数媒等公司的发行业务中,线上销售都已经占据了50%的比例。荣信文化动态调整内容电商、传统电商、实体店之间的营销策略,重新构建了稳定、高效的“爆款”产品打造模式,实现了收入、利润增长。
此外,几乎所有的出版上市公司,在分析大市场背景和趋势时,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凤凰传媒把由传统教育出版商向教育综合运营商转变作为核心战略之一。近年来以“融合创新力实现新跃升”为战略目标,创新意识明显提升,发展思路日渐清晰,围绕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新型出版传播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南传媒旗下的“贝壳网”用户总数达852万人,强化数智赋能,“湘教智慧云”用户总数达70万人,全平台半年访问量超3900万次。中南迅智移动端应用“A佳教育”APP用户总数达637万人,半年度新增10万人。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快点听”平台用户总数达到271万人,半年度新增近9.3万人。湖南文艺出版社“乐音网”平台会员总数142万,扫码阅读总数4573万次。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博雅悦知”数字教育服务平台用户总数达350万人,半年度新增20万人。
但如果对比出版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这条变革之路任重道远。今年上半年,28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合计3.5亿元,占总营收的0.54%,平均到每家公司仅1200万元。
表3:出版上市企业2025上半年研发费用、总资产及现金等价物情况(单位:元)
有钱花不出去,谨慎收缩与业绩压力如何平衡?
当主营业务很难挖掘更大的想象空间并进入增长瓶颈时,出版上市公司其实并不缺钱,在投资理财上表现却很抢眼。
4月28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利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为公司和股东谋求更多的投资回报,最高额度不超过人民币7亿元(含7亿元)。4月11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公司中短期资金安排,由股东大会审定并授权,购买理财产品,授权额度为10亿元。4月26日,中国出版发布公告,公司拟使用总额不超过2.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保本型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产品。5月21日,中国科传发布公告,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7.60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阶段性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收益凭证、国债逆回购等保本型产品。7月16日,荣信文化发布公告,使用额度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7月18日,长江传媒发布公告,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人民币7亿元(含7亿元)的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理财产品……
一面是传统出版业务收缩不前,创新业务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是数字化整体转型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一面是拿着巨额的现金流不知道如何进行增值盈利。在“提质增效”的要求下,金融理财成为比经营业务更靠谱的利润来源。比如浙版传媒上半年的投资和现金管理收益5793万元,是旗下8家控股公司利润的总和。新经典还特意出台了《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办法》,旨在“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28家出版上市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一共581亿元。如何发挥好资本的力量,更好地推动出版业的创新发展,而不是继续依靠金融理财争取稳定的利息收入,可能也是中国出版上市企业未来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一审:亢姿爽
二审:赵冰
三审:杨 帆